作品评价
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著书之难:“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清代学者王鸣盛:“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通鉴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诸史之异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惟《通鉴可以当之。”
清代曾国藩:“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近代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自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作品版本
宋本
1.余姚官刻本:南宋高宗绍兴三年由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下绍兴府余姚县重刻本孝宗朝或稍后印本,南宋的建、鄂、蜀诸种版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这一版本。
2.清章钰《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述略认定是南宋光宗以前的刻本,《藏园群书经眼录认定是南宋初期的建本,即号为景祐本者。
明刊本
资治通鉴
1.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兴文署原版归入南雍,历朝多次修补。
2.明弘治元年至嘉靖三十年刻并版本。
3.元刻明修补本:明天启刻本,陈仁锡评阅,附刻刘恕《外纪、胡三省《辨误、薛应旆《宋元通鉴与《甲子会要,陈仁锡序;陈仁锡评阅本,明天启六年白口本,附薛应旆《宋元通鉴,有墨印眉批朱笔圈点。
清刻本
1.胡克家本: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胡克家仿刻兴文署本;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胡克家原刻印本,清同治年江苏书局修补本。
2.清同治十年湖北崇文书局本。
3.清光绪十四年上海蜚英馆石印本。该版本附毕沅《续资治通鉴。
民国刊本
资治通鉴
1.民国元年:涵芬楼铅印本。附《通鉴释文十二卷。
2.百衲本:书题作《百衲本宋本资治通鉴,民国年商务印书馆附设图书馆影印本。
3.上海国学整理社刊本。
4.影印宋刻本,《四部丛刊初编,民国十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备要,民国二十五年铅印。
注: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的注本最为人称道,现为最通行版本。
翻译本
黄锦鋐等译《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
沈志华、张宏儒主编《资治通鉴文白对照
作者简介
司马光
司马光,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字公实,后改君实,原号迂夫,后改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记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
《资治通鉴又专记鸠摩罗什译经,却不记玄奘译经,又详细记载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以及唐武宗三次大规模的禁佛毁佛事件;记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却不记隋代开进士科取士,凡与政治无关者,多不录取。顾炎武说:“此书本以资治,何暇录及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