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9章 雪域拢芸芸(1 / 2)唐上烟雨首页

原是那净因和尚,就地取材,以他胸中海量的佛门经文,四处讲经说法,吸收拉拢了一批吐蕃平民,追随他坐而论佛,借此阻塞吐蕃向河西走廊的粮道运输。

这群饥民越来越多,队伍越滚越大,不过半个月,便聚集了数千人,多少靠近河西走廊这一带的,亦有听到风声,从唐古拉山那里不远万里而来,要听一听这个年轻高僧声音的。

“岂有此理,我吐蕃的子民都是傻子么?怎么这么容易,便被他欺骗。”

赞普勃然大怒,凉州的唐军殊死抵抗,他们战得艰辛,身后竟是祸起萧墙,被一个叛徒捅了心窝。

又过七日,一纸急报传来,气得赞普将那书信撕得粉碎,原来净因手里的信徒已经渐成规模,有近万人之众了,这群饥民有如蝗虫过境,走到哪里,便将哪里吃光,一路跟随净因听从佛法,一路抢劫吐蕃远征军的粮食,补充口腹,从吐蕃各地,不远万里运来的粮食,竟然被这群饥民抢食了三分之一。

这还了得,赞普心有不好预感,不能在坐视不理了,立刻命令手下大将,带领一万大军,回去青海湖畔,驱逐那些饥民,若是可以,就将那妖僧杀了,若是群民抵抗,迫不得已,可以杀掉一些饥民,以儆效尤。

七日之后,吐蕃大将带着一万饿的发慌的将士,灰溜溜地回到休屠城,哭丧着脸,告诉赞普,那些饥民犹如中了邪一般,群星拱绕,将妖僧护在中间,就是不肯把他交出来,他想发狠,杀掉一些饥民,谁知手下将士却是不干了,面对一国同胞,没有几个下得了手的,尤其是那些信徒已经不光光是饥民了,其中不乏吐蕃各地小部落的统领,也掺和进去,对妖僧朝拜,自己手下有些部将,便是出自那些部落之中。

赞普不由得心生疑惑,先前与这净因和尚秉烛夜谈,也未见到他有什么佛光环绕,或是妖法缠身,怎么能怂恿这么多人追随他,那大将对他说道:妖僧腹中之博学,世所罕见,上至三位佛祖,四大菩萨,诸多罗汉,他们之来历,生平,佛语,灭度,一连串的过往,如同讲故事一般,谈说自如,十分生动,下至佛门数之不尽的海量经文,日颂百篇,鲜有重复,每每寻常百姓出言相问,他便能应对自如,其对佛门经文之研究,便是这位大将,也见之惭愧。

大将究其聚众民心之伎俩,思索起来,却有两点:其一便是追随他的,多为青海湖一带流民,灾民,饥民,他们身份低微,与吐蕃贵族割裂,寻常人连书都读不上,佛教普及至他们这里,也只有几句粗浅的教义,布达拉宫对他们而言,便是佛祖所在的地方,而今真有一位来自布达拉宫的高僧,与他们食同席寝同榻,视他们如亲人,教他们佛法,教他们通俗易懂的教义,无所不能,以往他们要去佛寺见佛祖一面,往往要翻越千万高山,踏遍寒雪,才能见到一尊冷冰冰的佛陀铜像,而今在他们面前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位有血有肉的活菩萨。

百姓认为他就是文殊降世,文殊便将自己,将普贤,观世音,地藏王的生平经历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原来菩萨灭度之前,也是人世间的血肉之躯,有过七情六欲。菩萨与人一样,没有高低贵贱,人人只要潜心修行,皆能成为菩萨。

这伎俩其二,便很好解释了,世间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奇迹,施展一回“妖术”便行得通了。每每净因清晨讲经说法之前,都要拿出那一盒佛陀舍利,举过头顶,让它散发出明亮炽热的光芒,比之太阳还要艳丽,那佛光倾洒在净因的光洁头顶上,朦朦胧胧,庄严肃穆,所有人都相信,他就是佛祖派遣来到人间,拯救他们的使者。

果真,跟着他就有粮食吃了。

“这群流民,大字不识几个,对我吐蕃,没有什么归属之情,以往有佛门教义引导他们,让他们安分守己,而今被这个妖僧净因利用了,竟然心智开化,造起反来…唉,这样的流民,吐蕃到处都是,我吐蕃的民心,并不…”大将咬住舌头,不敢再说下去了。

赞普在休屠城内来回踱步,面色阴沉似水,此时撤军,去绞杀这个妖僧,那东征大计便前功尽弃了,只能使一招权宜之计,回派一些甲士,去防护运粮车。

回派的护粮兵,起不到什么作用,面对成千上万张牙舞爪的饥民,早就吓得丢盔弃甲了,反观净因的信徒部队,愈发壮大,北至昆仑山,南至雅鲁藏布江,都有流离失所之人闻讯赶来,要见识见识这个活菩萨的样子,其声势之浩大,甚至动摇了赞普之根本,一些底层部族,已经生出了厌战情绪,有官兵卸掉身上甲衣,放下刀戈,加入浩大的抢粮大军之中了。

赞普让得净因自如发展了一个多月,能够安稳运送前线的粮草,已经不足一半,休屠城甚至鄯州大军的粮仓内,粮食出现了不济的光景,吐蕃高原天寒地冻,粮草本就不充沛,支撑二十万大军东征,已是倾国之力,而今被净因一番祸害,更是在竭泽而渔。

此间事了之后,已经没有让这个叛徒活在世上的理由了,赞普这般想着,而后下发军令,动员三军,连夜攻城,要在粮草耗空之前,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凉州。

你以为我会临阵退缩?不,中原人的典故我也学过,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往往是这等生死存亡关头,我高原汉子才能爆发出令人振奋的血性。

只是眼看摇摇欲坠的凉州城就要被吐蕃的投石车击毁了,郭子仪如大唐救星一般,及时来到河西走廊的沙土之上。

要说郭子仪为何单骑至河西,还要从十日之前说起。

这几年来,李亨辗转逃亡,内外交困,流年不利,终于是积劳成疾,闻得仆固怀恩邙山惨败,吐蕃人趁虚而入后,紧绷的心弦终于是崩断了,抱病不起。每日在龙榻之上,看着河西发来的传书,只能暗自流泪。

于是召郭子仪入宫,此等大劫当头,已不知还有谁能挽救大唐于水火。

郭子仪连夜入宫,褪去衣甲,拿着玉笏,跪倒在李亨龙榻之前。

“来人啊,快为令公赐座。”李亨咳得双目猩红,挣扎着爬起来,要去搀扶鬓发灰白的老人,实则李亨年岁也是很大了,只比郭子仪小十几岁。郭子仪身子骨尚且硬朗,怎会受圣人这样的恩典,想也不想,将玉笏往袖袍里一揣,半跪上前,将李亨扶着躺下。

“陛下还望保重龙体,不能为陛下分忧,是老臣失职也。”

李亨却如何也不肯躺下,拉住郭子仪的衣袍,让他坐在自己床边,郭子仪看着那金玉枕檀香木,面色有些凝重,心中思索了片刻,此时非比寻常,陛下一片赤心,自己万不可矫揉造作,不是疑神疑鬼的时候,于是便侧着身子,弓着身躯,半臀坐在龙榻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