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章 两开花(2 / 2)镇汉首页

进门后,三人也不抬头,而是直接拜倒在地。

这个时候的拜礼,虽然也是跪下磕头,但和清代的“跪礼”并不是一回事。现在很多人不知道两者的区别,某些古装剧要负一定的责任。

在现代的影视作品中,人们经常会看到臣民见到皇帝时跪在地上磕头,口称“万岁”。这不完全是错的,但要是有谁穿越到汉朝之后乱磕头,那他还真有可能被拖出去砍了。

汉礼是从周礼发展过来的,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拜礼更是连形式都没有变。当然,这不是抄袭,而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据《周礼·春官·大祝》记载,拜礼有九种形式:“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不同身份的人,因场合、事宜、对象的不同,所使用的礼仪也不同。云飞三人对候太守行的就是“稽首”礼。

在考古发现的周代青铜器铭文中,“拜手稽首”的记录十分常见。后世的学者结合资料还原了这种礼仪的细节:跪而拱手,头俯至手,与心平,谓之“拜手”。然后拱手下触地,头亦下垂触地,两手不分开,这就是“稽首”礼。

在“九拜”中,稽首是最重的礼仪,一般用于臣拜君、子拜父,或是祭祀等重要场合。不过,汉代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周礼,但细节上也有不少变化。比如云飞三人对候太守行稽首礼,如果完全按照周礼算,那就“僭越”了,因为太守是“大夫”,而不是“国君”。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是因为东汉有个特殊现象——“二重君臣观”。

在这一时期,选官制度的主体是“察举”,所以被选上来官吏往往会有两个效忠对象,一是大汉天子,二是自己的“举主”。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观念,是因为汉朝的中央集权还处于初级阶段,皇帝和臣子间的关系并不像父子关系那样理所当然,而是更像现代企业家和员工,要通过契约来确立从属关系。

《左传》有云:“策名委质,贰乃辟也。”

策名就是君主把官员的名字登记入册,委质则是臣子向君主献上礼物的意思。虽然汉代不像春秋时期那么严格,但也必须是皇帝下旨徵召一个人,他接受了才算天子之臣。

历史上有个人叫韩嵩,他被刘表任命为别驾从事,后来献帝“拜嵩侍中,迁零陵太守”,这就说明献帝认为韩嵩接受自己的任命之后才是汉臣,否则他何必多此一举?

由此可见,汉代的君臣关系其实是一种自由度很大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受到法律限制的义务关系,所以才会形成这种特殊的“二重君臣观”。

公孙瓒原本就是为候太守工作的小吏,后来更是被招为女婿,甚至还得到了他的真传。“天地君亲师”,这位老丈人占了三样,公孙瓒与之见面时当然要行大礼。

公孙策也是候太守提拔上来的官员,但因为他是辽西公孙家的人,升到一定级别就不能在本地做官,所以被调到右北平去了。但不管他现在做了多大的官,候太守还是他的举主。一个人要是对举主不敬,他在东汉官场是混不下去的。

云飞虽然和候太守没什么关系,但他同样希望对方能成为自己的举主。所以也入乡随俗,行了稽首礼。

望着这三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候太守满意地点了点头。

“都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