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章 熊孩子(1 / 2)镇汉首页

“我有一言,请诸位静听。”

一位冀州士子突然拍马而出,来到了队伍的最前面。

“今日天色已晚,按照现在这个速度,入夜前是不可能到廮陶城的,我们在前面的阜城休息一晚吧。”

听到他的话,公孙瓒皱起了眉头。

“路上有亭驿,我们借住一晚不就好了?”

两人的争论很快就变成了幽州士子和冀州士子的团战。一方说咱出门求学不能连这点苦都受不了,另一方说大家都是体面人,不能失了风范。最后还是幽州士子做出让步,接受了大白天就住进阜城的方案。

毕竟是一起上雒求学的同门,如果因为这种事情分手,将来到了雒阳也只会让人看不起。要知道,地域歧视可是人类社会最悠久、最牢不可破的传统之一。

早在春秋时期,各个国家就开始互相贴标签了。

那时候骂人可不像现在这么低俗,而是灵活运用语言的艺术,讲一个故事,讲一个道理,通过这种方式树立典型,然后将之与地区捆绑在一起,最终达到抹黑整个群体的效果。

比如讽刺楚国人的“刻舟求剑”、“自相矛盾”,奚落郑国人的“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编排宋国人的“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成语,都是把个别人的行为和地区捆绑在一起,这就形成了歧视。

时至今日,“刻舟求剑”、“自相矛盾”、“买椟还珠”等成语都上了课本,仔细品味一下其中的故事,人们依然能从中感受到满满的恶意。

大秦统一天下后,地域黑更新了版本,从“群雄逐鹿”变成了“南北战争”。由于当时南方地区生产力较低,且远离主流文化圈。北方人就把南方人当成了土老帽,还专门给他们起了个蔑称——南蛮。

随着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南方的经济水平逐渐超过北方,于是到汉代就成了扬州、荆州、益州瞧不起幽州、并州、凉州,双方一直相爱相杀到今天,这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那么问题来了,雒阳人是个什么态度?

雒阳人: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在天子脚下,地域歧视已经不再局限于打嘴炮,而是直接影响到了求学、就业、婚配等实质性的问题。像公孙瓒这样的学子,至少要有一位两千石大员的推荐才能拜入名师门下,而雒阳本地的士子可以降低标准,与燕京人500分上青桦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在面对雒阳人的问题上,原本互相看不顺眼的幽州士子和冀州士子就能团结一致。在这个大前提下,幽州士子就住宿问题做出让步也不难理解了。

望着天上的太阳,云飞突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