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历史记载,可后面的事情此时还没有发生。
刘基觉得事情很严重,直接关乎刘家的命运,因此他找来刘谨、刘诚和刘璎,在一起议论和研究对策。
刘基问:&ldqu;那份邸报我做了眉批,你们可都看过了?可都动脑筋想过啦?皇上是什么意思呢?与咱家是否有干系?&rdqu;
刘诚看看刘谨,那意思是:你是老大,你先说。
刘谨不好推脱,迟疑着说道:&ldqu;皇上这首诗就是白话,意思无需解释了,无非说大臣们和江南富翁们都富足悠闲,生活自在,比他这个做皇上的更享受。圣上心里不平是有的,可是咱老家南田是偏远之地,能有什么干系呢?儿子愚钝,还请父亲教训。&rdqu;
刘基抬眼看着刘璎说:&ldqu;孙儿你说呢?&rdqu;
刘基这是有意地高看刘璎,否则,轮不到他孙子辈说话。
刘璎说:&ldqu;正如我父亲所言,孙儿也是同样,没看懂,请祖父指教。&rdqu;
实际上刘璎看到刘基如此重视已经猜到一些,可是做晚辈的最好还是先听听祖父怎么说?
这情况刘基有所失望,他只好自己说了:&ldqu;一个人对自己的不如意之处有所抱怨也是人之常情,谁没抱怨过呢?但是这首诗却非同小可,其原因主要的还在于人性和地位。如果是普通人抱怨了,甚至有怨恨,有心里不平,又能怎样?可是做皇上的就不同了,他的怨恨就可以治人以罪,甚至人头落地。再一条是:当今的皇上可不是大度之人,说他睚眦必报也不为过。还有一条:皇上出身寒苦,从小就要饭,难免受过很多白眼,还多次受过富豪人家的欺负。正常地说,一般的乞丐遇到的好人、善良人还是多数,遇到恶人总是少的,可是好人好事容易忘记,少数恶人对他的虐待则刻骨铭心难于忘怀,所以他的心里对富人一直心存怨恨。我跟随他多年,对他这点心思还是把握的准的。再再的一条是:在打张士诚的时候,江浙一带的富商都是帮张士诚的,朱元璋自然更加记恨在心。&rdqu;
在江浙,张士诚为什么这么有人缘呢?前面我们说过:张士诚他自己就是商人出身,他知道工商业的重要性,因此看重工商。他占据江浙期间,执行的是重工商政策,由此导致江南的繁荣,在战乱中,江浙地区反倒成了繁华之地,因此张士诚是军阀中最富有的。
张士诚的这种做派在众多军阀中绝无仅有,其他的军阀都是能抢就抢,能捞就捞,根本就不会想到善待子民、建设地方和繁荣地方,包括朱元璋也不会想到去扶植地方经济。
俗话说:打仗打的是经济,张士诚很富有,本可以占上风,但是他遇到的是朱元璋。相比之下,张士诚就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了,他的失败也就顺理成章了。
由张士诚的作为我们可以推断:假如得天下的是张士诚,那么新朝将会有一个繁荣的盛世,当然这仅仅是假设。
刘璎听了老爷子分析的头头是道,他还是很佩服的。古代的帝王可没有&ldqu;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rdqu;这种观念,只要他愿意,杀人抄家随他的便。所以说江浙一带的富豪人家面临着潜在的危险,随时可能大难临头。
前面说的那个叫万二的是聪明人,他也想到了这一点,所以举家逃离故乡,去了云南。
但是刘璎知道还有一条刘基没有说,那就是朱元璋杀起人来很残暴。这也难怪刘基,此时是洪武初年,朱元璋还没有大规模地屠杀功臣,还没发生的事刘基当然不会知道,此时在刘基的心目中朱元璋还算是有作为的明主。
刘谨和刘诚听了老爷子所说都很震惊,其推理不容反驳。刘谨说道:&ldqu;按父亲所说,江浙的乡绅富豪们命运堪忧啊!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大祸临头。咱家单从产业来看,还算不上大富大贵的人家,璎儿的海外财产虽多,可是暂时不为人知,但是朝廷的耳目也不可小看。如此说来还是早做打算为好。&rdqu;
刘基:&ldqu;这就对了,是要早做打算,不过也不必过分惊慌,现在是皇上刚觉得不舒服,到他下决心还需要时间。另外朝廷办事总要有准备,制定章程,所以我们还有时间。今后要特别注意朝廷的邸报,邸报中总能透露出苗头。&rdqu;
刘诚说道:&ldqu;既然这样还是越早越好,大哥,要不要我们一同回去,人多好办事。尽早准备妥当,尽早离开南田。&rdqu;
刘谨:&ldqu;不必了,知道你在台员那边事情挺多,你就不必分心了。咱家的田产大多在南田,并且不是很多,几个庄子都有庄头,让刘义管着就行了。可是铺面的风头大,所以大多都已经关掉了,只剩下一处布庄、一处米店和一处杂货,这些也都由刘义管着。现在所差的是把现有的家规和章程梳理一遍,让刘义有章可循,也避免他们胡作非为。&rdqu;
刘基说道:&ldqu;咱家的祖坟和祠堂更要找忠厚妥善的家仆看守,不能疏忽。&rdqu;
刘谨:&ldqu;请父亲放心,坟茔地有专人看守,有四顷水田,足够开销的。&rdqu;
刘基:&ldqu;让刘义找十来个家丁,要精干,就养在咱家的老宅子里,但是要嘱咐他们不可惹事。&rd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