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8章 72.农具(1 / 2)出东吴记首页

由于其他人都有别的事务要忙,故早训过后,唯王道潜一人跟随老范来到了田里。

此刻他弯腰低头,看着这件新购来的已然套在水牛上的直辕犁,犁壁牢固地安装在犁铧之上,二者构成了一对相当复杂的不连续曲面体。当老范驱使水牛前进,犁铧将土地切开掀起的时候,形成的土垄一面沿犁壁曲面上升,一面向侧前方翻转落下,变成较碎的小垄块。犁铧不断前行,水牛的足迹后,留下如鱼鳞银波一般的被耕翻的土地。

然而随着翻卷起来的土垡越来越高,由于直辕犁的犁辕既直且低,土垡受到直辕的阻挡,便很难再将土垡翻转过去。因而没过多时,就需要停下来,用人力清除蓄积在前方阻碍的土垡,并重新确定直辕犁的位置。

“走走停停,效率确实太低了。”王道潜一面看着直辕犁,又一面从斜侧面看看水牛,若有所思地说,“犁辕又低又直,导致前面翻起的土被它本身阻挡,这还使得力量都勒在牛的前胸,力矩有问题,确实受力不合理。”

他恍然大悟似地道:“原来曲辕犁是这样来的。技术上的改变其实不大,但总体效率确实会提升不少。”

老范微笑着点点头,一边招呼王道潜和稍远地跟随在身后的冯氏兄弟上田垄来。

老范在前走,王道潜紧随其后。而冯范与冯典兄弟相视一眼,都紧跟了上去,心中有些惴惴不安。不过随便走了几步,他俩都会不时停下脚步,在所处的田垄上向四周围几乎漫无边际的田亩还有稍远处那两个令人惊叹的大筒车望去,不时恍惚失神。

他们这种状态自今晨用过早食并与父母一道旁观了早训之后,便一直延续到现在。

老范可顾不上后边这两个新面孔,他又对身侧的王道潜说:“而且这犁铧本身的质地也不好,手指敲上去声音很脆。大概也不耐用。还好前两天我已经从仓库中拿下许多好犁了,又重又结实,牛也省力一点。这东西我们得以后自己制作了。不过走,我带你去看看其他一些还算可以的农具,都是我同刘高他们一起做的。”

如今整个东硖里的工作重心都开始往农社这方面倾斜。原本依照东硖里的制度,各位里民既是各“工场”的工人,又是“农社”的社员,按照理想状态,他们将忙时在农社,闲时则在工场做工。眼下正是垦拓田亩之时,因而除了采石场、龙窑与匠作工坊等寥寥数处,其余人等都被集中起来,在老范与胡津龙的带领下,目前已然开拓了近千亩田地,且这个数字还将不断上涨。不过其中已然梳理得当的水田仅有四百亩不到,其他梳理得不那么细致的土地,则主要是用来种植土豆、红薯等易收获的高产作物这些作物的种子,自然是从东山基地的仓库里来的。

在稍远处的田垄汇聚处有一座小木屋,王道潜远远地就看到里面陈列着许多大型农具。走近一看,只见里面的四件农具,主体皆是圆柱体,内中由一具木轴贯穿以利旋转,并各与一套牵引牛或马的肩轭相连,似乎是运用畜力的整地工具。这些农具或是石质或是木质的。石质者表面平整,圆柱体既粗且厚,显得颇为沉重木质者既长且窄,表面有许多突出的锥形齿,不注意看,还以为是甚么狼牙棒。

老范走入木屋内,为王道潜与稍后进来俯低身子左顾右盼的冯氏、冯典兄弟详细介绍。原来这里石质的农具叫做“磟碡”,而旁边带齿的木制农具则叫作“礰礋lz”,系从磟碡发展而来。

磟碡是用来碾压谷物或平整播种后的旱地,常见于北方。后世学者一般认为磟碡发明于魏晋时代有人甚至认为它要到隋唐乃至元明方出现。实际上直到后世,许多北方地区也仍然使用这种也被称作为“碌碡”的石质农具。

另一种由挽马牵引的木制农具“礰礋”,与磟碡不同之处在于其外有列齿,独用于水田。这种农具主要是为了“破块滓,溷泥涂”。

这两种农具都是为了平整土地。由于在东硖里的计划中,小麦、燕麦等旱地作物也将择地播种,因而磟碡也是派得上用场的。

老范忽然转了一圈,似乎在找另一件农具却未找到,抬头一看,惊喜地指着东南面一处已经下了农家肥的水田道:“原本这里还有一个耖子。你们看,原来在胡大目那里。昨天我教他用马挽着这个东西疏通田泥,他倒学得挺快,现在干得算是有模有样了。”

王道潜与冯氏兄弟转身看去,却见那水田中,胡大目在挽马之后,将一个像是大型梳子的农具,不时用手按着抬起、落下,将农具下方的列齿插入田泥中,将那和了肥料与水的稻田疏通得更为细腻。这种使水田得以被梳理得更为细碎的木制农具,叫做耖。耖带有列齿,“耕耙而后用此,泥壤始熟矣”。该农具始见于西晋岭南地区,要到宋时方传入到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

这几样农具的用途,老范都顺带与冯氏兄弟介绍了。当然,这些农具的源起流变,他都只是附耳与王道潜说了,并未告诉冯范和冯典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