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9章 20.支炉(1 / 2)出东吴记首页

“阿信,火生起来了,快把面饼放在上面。小心些,别再将炉子磕坏了。”

“诺,主公。”

宋信满面通红,小心翼翼地将手上粘着的一张湿面饼拍在炉面上。这个圆形的带有许多小孔的炉面上还有三张大小相当的湿面饼。

宋信用麻布擦了擦手,然后蹲下来,检查圆炉下的柱型火炉里的柴火。

铺摊湿面饼的是一种圆形炊具,直径约三十厘米,高不足十厘米,下端开口,上端则是分布有许多小孔的球面。这种炊具是穿越者们在新筑成的轮窑里,用类似于烧制砂锅的复杂工艺烧出来的,其原形实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常见于北方的一种叫做“支炉”的家庭炊具。

在使用支炉时,须将其扣在底下燃煤或燃炭火的圆筒型炉子上,然后将擀好的湿面饼摊在支炉球面形的炉面上烘烤烙饼就是这样来的。

与这支炉并列而置的还有两只烙饼支炉与一只烧煮汤羹的陶烓。宋信忙完支炉的事情后,便开始处理另一只陶烓。

这烓上有一只宽胖的气柱甑,里面正熬煮着鲈鱼汤。由于切段的鲈鱼在熬煮之前还在支炉稍稍烤了下,因而此时宋信掀开气柱甑的盖子时,能明显看到鱼汤已然显出浓香四溢的奶白色了。

河道中央,两条挂着平衡纵帆的木船向西北向斜侧着船体,迎着北偏东的朔风,以之字形艰难溯流前行。河道两侧是齐人高的苇草,枯黄与草绿间或杂之。

在王道潜所在木船的左侧,史当所在的那条船也开饭了。他们与这边吃的午餐没当然没有什么不同,也是吃这包着葱韭的支炉烙饼与伴着笋菘的烓烧鲈鱼汤。

王道潜解下了帻巾,过颈的“长发”与身上松垮的直裾使他显出一种艺术家般的气质。冬风呼呼地将他的发丝吹到左脸一边。王道潜紧了紧衣襟,从赵姜那里取来了一件黑色棉袄,直接套在了直裾外边。

烙饼与鲈鱼汤很快就做好了。王道潜用一张楮纸包着烙饼咬了一口,不生不糊,外干内润,能明显看到烙饼内湿气蒸腾的葱花与肉末。

“味道松软可口,还算不错。”他吃得香甜,情不自禁砸吧嘴起来。

见赵姜也小口小口满面满足地吃了起来,他不禁微微一笑,将自己的吃相稍稍收敛了些,“好吃么?”

“这饼子真好吃……”赵姜双颊泛红光,又很快羞赧地将目光移开。

此前王道潜一行人在往东硖里东面水域巡弋时,在木筏上生火爨饭的工具十分简陋,只是将汉人习用的那种三足/三隅陶烓拿来用了。虽说烓上架个釜甑,倒也能煮饭做羹,但毕竟花样还是少了些,而且都是汤汤水水,食物煮熟后,通常必须当场吃完,否则吃不完的很难长久保存。

吸取前次的教训,王道潜此行除了仍带上了几个陶烓之外,还带上了八具支炉和底架。支炉是两个多月前轮窑刚刚落成时,老范即兴烧制出来的,东硖里实则还有许多只。

支炉可以用来烙饼,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都是北方平房民居不可或缺的炊具之一,王道潜一边吃,一边不禁思考:

如将来木槊队长途跋涉乃至远征时,行军伙食该又该如何系统调配?

他第一个想到的是志愿军的那种“炒面”。

这种所谓的“炒面”并不是后来那种用面条、酱油炒制的炒面,而是直接将面粉小麦粉、高粱粉炒熟,行军作战吃饭时,战士们就倒一些熟面粉到杯子里,再倒一些开水进去,然后用筷子不停搅动,最后搅成一个像是面筋一般的东西吃。有时战斗非常激烈,战士们“一把炒面,一把雪”,搅拌还不充分就直接吃上了。

这种炒面的饱腹感很强,能提供相当的热量。不过它的口味通常并不好,可能不太适合南方人的口味……不过王道潜看了一眼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支炉烙饼的同行们,又有些不太确信。

或许对于现在“食蔬粝,煮荤茹,膢腊而后见肉”、“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的贫民而言,或许并不会真的在意这种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