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谭来到烤肉店,金姐已备好煎锅等着他了。
还是上次的小包间,屋子里暖呼呼的。
金姐给老谭倒上了酒,问:“不忙吧?”
“还行,不忙。”老谭说。
“还怕你忙呢,前天也没细唠,今儿下雪,客人不多,估计晚上也没几桌客人,就给你打了电话。”金姐说着端起酒杯,“来,喝一口,多少年没在一起喝了。”
“那可不,有二十年了。”
俩人碰了下杯。
金姐给老谭夹煎好的肉片,问:“和马姐还有联系没?”
“没有。我从滨海回来的时候去过阳春,她不在那干了,自己开了个小超市,就在阳春边上。再后来去的时候超市没了,就没联系了。”
“她开超市的时候我俩也有联系,后来给她打电话换号了。”
世事就是如此,我们会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里结识不同的朋友,又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里失去联系。当时间跨越了年轮之后又会故友重逢,这就是友谊的价值。
对于在饭店打工的人来说,因为工作的不稳定性固定的朋友很少,都是走到哪交到哪。一旦曾经要好的朋友相见犹如战友重逢,十分珍惜。
打工人都有这个体会,当然,关系不好的也就算了。
“姐,这些年没找个伴儿?”老谭问。
“找了,过半年过不到一起去又拉到了。”金姐笑笑,像说一件不经意的事,然后问:“你家孩子挺大了吧?”
“嗯,十六,上高中了。”
“男孩女孩?”
“男孩。”
“学习好不?”
“一般,体育生,打球的。”
“个子肯定高。”
“还可以。”
俩人边喝酒边拉家常,渐渐唠到了当年在阳春时一些往事。
当年的金姐年轻漂亮,个子又高,开始没在厨房干,而是付货了。后来老谭这边的炒菜和酱菜卖得好,一个人忙不过来,老板姨妈把她给调了过来。
倒也应了那句话——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俩人合作的好,几个月时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友谊的建立除了彼此默契之外主要是人都好,没那些说道,多干点少干点谁也不攀谁。要是有一个人斤斤计较都不带好的,早生气隔闹的了。
那时候在厨房老谭、金姐、马姐三人最好。马姐家在饭店对面的小区,一个人住。
说起马姐有故事,她是九十年代在出国热的浪潮下第二批去日本打工的,打工三年挣了不少钱,代价是老公在家耐不住寂寞跟别的女人过了,并且把女儿也带走了。
那个年代这样的事挺多,只不过汉族人男的出国的多,鲜族人女的多,结局大部分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