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二章、杀招,瘦金体!】(1 / 2)我,武松,开局降服潘金莲首页

武松当然不知道,自己这个老师其实也是一直都在盯着自己。

他的心思还是放在了考试当中。

三日之后,便是科举。

放速冻省试的科目虽然屡经变革,但有四个科目是必考的:诗赋,经义,论,策。

殿试通常都是试策。

各个科目各有其功能,用宋人的话来说:“国家以科目网罗天下之英隽,义以观其通经,赋以观其**,论以观其识,策以观其才。”

最主要的还是经义和论。

考试开始。

一看考题。

武松就是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大学》第一章的内容。

意思就是说,大学之道,在于显明我们自身本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亲近民众,使人人恢复原本就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让我们自己和他人都回归到圆满的本性中来。

问题就在于,这个考题太普通了。

普通到了,大家基本都是知道该如何回答。

但是,越是普通,就越是艰难。

你要如何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否则全部都是四平八稳,如何脱颖而出?

但是,要脱颖而出,这就是更加的艰难了,跟变革有关,稍微不容易就会犯忌讳。

稳中求变,以正合以奇胜。

这考试,却也是跟兵法有点类似了。

武松思索了一下。

而后,提笔。

这玩意儿,要怎么编,还不是自己说了算。

如何显明我们自身那本有的光明的形德?如何亲近民众?

这,就需要治理天下了,也就是说,要学会变通,变革。

想办法硬扯去,而且还不能让人看出来,你这是在硬扯。

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时适治而已。

武松提笔写字,这意思就是治理天下的办法,有继承有变革,但都是为了能符合时代需要,达到治理的目的。

试经义是出题者从儒家经书中截取一句话,请考生阐述其蕴含的义理。明清时试经义演变成考八股文,从外在的文体形式到内在的思想都严重僵化,但在宋朝时期,人们崇尚“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考生可以自由解经、传注、质疑古说、阐发新见,“借他题目说自家道理”,甚至不乏“全不顾经文,务自立说,心粗胆大,敢为新奇诡异之论”者。

苏轼担任开封府试官,出的策问题目是:“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何也?”简单来说,就是“试述专权的优劣”。当时王安石与宋神宗正推行新法,王安石“既得政,每赞以独断,专信任之”,出现专制的苗头。苏轼拟此题目,自然是想引导考生对君相“独断”时局的注意与思考。

当时的考试文章,武松是看过的,也不乏一些真正大胆的回答,当然,的这群人也没拿下高名次。

后来,武松倒是看过文天祥写过的类似的回答。

文天祥大概的回答就是,国家的执政权归于宰相,因为宰相由选举(科举也是一种选举)产生,代表着“公道”;而君主虽身份尊贵、地位崇高,却不可“侵宰相之权”。实际,这也是宋人的共识:君主当垂拱而治,以执政权付宰相,以监察权付台谏。换言之,宋人是反对君主专权的。

当然,你得看皇帝是谁。

宋仁宗,宋神宗,宋哲宗,你可以写的过分一点。

但是,宋徽宗——不行。

这货好大喜功,极要面子。

你跟抨击他专权,独裁,他虽然不至于要了你的命,但是,让你得不到进士,还是没有多少问题的。

所以,考题思路,还是需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先写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