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章 多事之秋(1 / 2)重生九零之华资大亨首页

ps:真的抱歉,由于一些工作原因这两天出差,后面会继续更新,真抱歉。

11月,多事之秋,在这个月的第一天,也许对很多华夏民众来说很普通。

可是对于很多俄罗斯民众来说,这一天是苦难的开始,长达三十年,四十年甚至更久更久。

1990年是苏联末期国内经济形势发展的分水岭。

就通货膨胀率而言,19861989年仍较为平稳,零售价格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为2.1。然而自1990年起,情况开始迅速变化,零售价格指数的增长率达到5.6。

在沙皇时代,卢布的价值最高,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值钱的货币,1卢布约等于10美元。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卢布对美元的汇率是1:1.6,卢布还是比美元值钱。

当时正值苏联鼎盛时期,它的重工业、基础科学和宇航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雄厚的重工业基础支撑了卢布的坚挺。在勃列日涅夫时代,物价一直是极为稳定的。

这样的汇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竟保持了整整40多年!

90年以前的苏联,买一些苏联物品,你会惊奇地发现,所有的价格都标在商品上。

所谓“标”,有各种标法。服装、鞋帽的价格都印在一小片布条上,缝在物品上面餐具的价格,如盘子写在底部,刀叉刻在柄上。

最有意思的是玻璃杯,“12戈比”的字样,竟烧制在杯子底部。这样经过“煅烧”的物价,似是苏联经济体制的一种象征,永远不能改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知“涨价”为何物,也没有“涨价”的概念。当然,工资收入也大体不变。

可是,这样的好景并不能维持更长的时间。

到了1990年夏天,商品供应开始趋于紧张,副食品店里的长龙越来越长。人们风闻要涨价,疯狂地抢购所有的日用品,甚至食品。走进每一家商店里,柜台内几乎都是空空如也,而老百姓家里却是应有尽有。

就像华夏经历那些食盐储存、时期的板蓝根。

恶性通货膨胀是一种不能控制的通货膨胀。在物价高速上涨的情况下,使货币高速失去价值。恶性通货膨胀没有一个普遍公认的标准界定。

多数的经济学家认为的定义为“一个没有任何平衡趋势的通货膨胀循环”。

当越来越多的通胀现象随着周期反复发生会产生恶性循环。有关恶性通胀的肇因虽有很多争议,可是当货币供给有异常的增加或钱币大幅的贬值,且常与战争或战后、经济萧条、及政治或社会动荡联系在一起时,恶性通胀便日益明显。

戈尔巴乔夫实施市场化改革后,苏联政府的财政赤字急剧攀升。

在资金匮乏、融资渠道受限的重重困难下,苏联政府铤而走险,采取了依靠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方式实现融资。

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对于暂时解决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无疑是立竿见影的于是,这种收效显着的筹资手段迅速被资金饥渴的苏联政府滥用无度。

其实,相对而言,在华夏各位读者你们应该也经历过。

相较于三十年前,房价物价的腾飞,货币的无度超发,对于未来经济的超级预期,在不久将来,我们都会去承受这样的痛苦。

在这里就不对说,不然马上就和谐了。

而在90年的11月第一天,这些痛苦都印在苏联人民的身上。

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筹资手段迅速被资金饥渴的苏联政府滥用无度,引发卢布现金迅速激增的同时,苏联传统的银行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就像华夏各县各市目前的情况一样,到处都是农商行、城市商行。各式各样的银行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随着这么多银行冒出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垄断银行体系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以国家银行为领导、五大专业银行为主体、商业银行和信用社银行为补充的新型金融体系。

随着中央银行管制的全面放松,大一统式的垄断银行体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职能迅速分散。这大大削弱了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控制信贷水平的能力,并进一步引发大范围的信用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