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技谓奇异技能,淫巧谓过度工巧。二者大同,但技据人身,巧指器物为异耳。——《书·泰誓下》
在东汉的田庄经济下,科技发展水平有所提升是必然的。
精耕细作成为如今耕种主流,因此一牛犁的耕种方式虽然难以普及,但仍旧逐渐存活在这个社会。
皇帝这两间厂房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如何将如今的生产力提高一点,哪怕只是多上一点,这个王朝面对天灾的应对能力也不会只是祈求上天。
而要提高生产力,仅仅只是曲辕犁的出现自然不够,想把化肥一步到位自然也是天方夜谭,如今只能把更多民间沤肥方式取回来一一做对比。
另外一间,专供于纺织技术的使用。
正如前文所提过,棉花在如今的应用在如今仍旧仅存在于观赏,这是极为不利于挑选良种的,皇帝因此从宫里善于纺织的机构中挑选了几十個善于纺织的宫人,改善棉花纺织。
纺织机怎么个运行原理皇帝倒是忘了,但没关系,如今的纺织技术,其实也暂时够用,到了后面供不应求的时候,自然会有人提出改变。
如今的制造技术水平是官府大于民间,也就没什么专利的东西可以说了,比如,上一个敢偷造新钱的人,被人举报之后,连秋天都等不得了,当天就廷尉府就批了,隔天地方就杀了。
这就是维持大多数人利益的必要了,换做先帝时期,同样的钱,甚至做工不差如今的钱,且还是青铜的钱,都会被滥发滥造,直到成为恶钱。
但是如今,明显对大家都有好处的事,谁也不会脑子犯抽去捅这玩意儿一刀子。
颍川送来的书也一一到达太学中,有五经,天文,数学,地理学说,一一都为当时巨著,足以彪炳史册的东西,更不用说太学生见了这些书会是怎样的一副饕餮模样。
皇帝感念荀氏的恩义,荀攸也适时的回到宫中,觐见了皇帝,将荀爽所说,荀彧所说都告知了皇帝。
皇帝听闻荀爽之语,也不得不感叹荀爽为子女计之深远,赞曰大直若屈,荀大夫也。
荀大夫,皇帝赐予荀爽的称呼,从今之后,荀爽这个名字都得列于其次,只有荀大夫这个号得以名垂青史。
荀攸闻言却是怔怔愣住,随即回神,要离去,却被皇帝制止,拉着他要去太学看一看。
荀攸自无不可,即奉车郎为皇帝御马车,荀攸为骖乘。
皇帝并不询问荀攸治国之事,而是询问颍川风土人情,地方文教情况。
这更让荀攸深感惶恐。
从过去的种种交集来看,皇帝如果问及治国之事,无非就是以善言上古之事举例就是,皇帝也不会深究,仍旧待人以礼。
但皇帝最善以正合,以奇胜,从小略处寻大道,这让荀攸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难以捕捉到皇帝的心思。
皇帝笑道:“莫非荀侍中竟不知乡中民生?”
这话就有些严重了,荀攸连忙作答。
但其实涉及到文教,别说九州之地,就算颍川南阳雒阳等首善之地,其实也一般般。
封建时期文盲率最低的也就是宋明清,但文盲率也超过百分之九十,更何况如今这个看人下菜的时代。
荀攸上报了颍川大概的治学情况,而皇帝闻言却带着讶异的口吻说道:“吾听闻荀氏为孙卿之后,何以荀氏不善治学之道?”
荀攸闻言更是有些惶恐。
孙卿就是荀况,为了避孝宣皇帝刘询讳,称为孙卿,荀子作为儒家大拿,子孙却对文教事业极不上心,导致荀氏专研于治学的人竟然只有荀爽一人。
这无疑是耻辱。
荀攸缓声道:“荀氏治学百十年间,虽有成效,不足与祖宗相论。”
皇帝摇头,道:“此言差矣,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昔夫子以三千门生,所以后世尊为师,荀大夫去,则天下少硕儒,吾亦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