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六日,李芳远与他的两个同母兄益安君李芳毅、怀安君李芳干及同母姐夫上党君李伯卿(庆慎公主之夫)等发难,袭杀了政敌奉化伯郑道传、宜城君南誾及富城君沈孝生(世子李芳硕的丈人)。李芳硕被迫出宫,并在逃亡途中被杀害。此外,神德王后康氏所生的另一个儿子抚安君李芳蕃及其女婿兴安君李济(庆顺公主之夫)等也在此次政变中被杀。李芳远等人声称是这些人假传王命召他们进宫探病,然后伏击他们,但实际上这是李芳远为了自保而采取的行动。史称“第一次王子之乱”,又称“戊寅靖社”。
政变成功后,李茂请李芳远登上大宝,但李芳远拒绝了,他“拔剑骂之”,并请求立兄长永安君李芳果为世子。李成桂被迫承认现状,立李芳果为世子。九月初一日,李芳远的爵位改为“靖安公”,出任右军节制使,而他两个兄长分别为中、左军节制,同掌兵权。九月初五日,李成桂将王位禅让给李芳果。十二月,李芳远三兄弟被补录为一等开国功臣。
失去王后康氏和儿子李芳蕃、李芳硕之后,李成桂患了一种像火一样堵塞喉咙说不出话的疾病。定宗李芳果不喜欢散发着血腥味的汉城,建文元年(1399年),李芳果以参拜神懿王后韩氏的陵墓为由,前往开京,就在开城寿昌宫定居。包括李成桂、李芳远在内的王室成员也都迁居开京。
李芳远三兄弟中,李芳毅无意王位,而李芳干和李芳远的野心产生了冲突。建文二年(1400年),两人的矛盾终于爆发,引发了“第二次王子之乱”(庚辰靖社)。李芳远与李芳干在开京街头火拼,最终李芳远取得胜利,李芳干被流放。建文二年(1400年)二月初四日,李芳远被立为储君。有大臣建议称他为“王太弟”,但李芳果表示自己“以弟为子”,故称“王世子”。十一月十一日,李芳果将王位禅让给李芳远,李芳远“涕泣不受”,最终“不获已受之”,两天后即位于开京寿昌宫。
经过两次变乱,痛失爱子和宠臣的李成桂对李芳远极其反感,时常离京出游。建文四年(1402年),李成桂借去故乡咸州祭拜祖陵的机会,策划安边府使赵思义起兵反抗李芳远。李芳远迅速平息了叛乱,但只杀了赵思义等十六人,并未追究李成桂及其近臣的责任。此后,李芳远一面加强对李成桂的监视,一面极尽“孝养”之能事,直到六年后李成桂去世。
五、巩固王权
李芳远即位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自己的王权。首先,他派签书三军府事李詹赴南京,向明廷奏闻自己的即位情况。明惠帝朱允炆批准了李芳远的袭位请求,建文三年(1401年)六月,明惠帝派遣通政寺丞章谨和文渊阁待诏端木礼前来朝鲜,正式册封李芳远为朝鲜国王。六月十二日,李芳远率领百官至汉城宣义门外迎接明使,并在无逸殿接受了册封。这一举动不仅得到了明朝的认可,也增强了他在国内的权威。
然而,就在李芳远巩固王权的同时,明朝爆发了靖难之役,朱棣(后来的明成祖)起兵反对建文帝朱允炆。尽管如此,朝鲜依然与明朝的建文政权保持了朝贡关系,两国的使臣往来频繁。建文四年(1402年)十月,李芳远任命河仑和李詹为贺登极使,前往明朝祝贺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同时,他们向明朝礼部申请更换爵命印章。明成祖朱棣对李芳远的“识时通变”大加赞赏,遂派遣都指挥使高得和左通政赵居任前来朝鲜册封。永乐元年(1403年)四月八日,李芳远再次接受明朝的册封,正式成为朝鲜国王。
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李芳远派遣使臣前往明朝朝贡,同年四月,他又派遣臣子李贵龄入贡。李芳远在奏文中提到父亲李成桂有疾,需要龙脑、沈香、苏合、香油等物,并请求与明朝互市。明成祖朱棣对李芳远的请求表示赞赏,嘉奖他熟悉中国的礼节,并赐给他金印、诰命、冕服、九章、圭玉、佩玉等物。这些赏赐不仅提升了李芳远的威望,也加强了朝鲜与明朝的友好关系。
当时,朝鲜王室已经迁居开京(松京)数年,但宗庙仍在汉城。永乐二年(1404年)七月,李芳远以“天变地怪,屡彰警告”为由,指示群臣讨论是否还都汉城或将宗庙迁到开京。群臣多数倾向于后者,但李芳远不满意这一结果,命令维持现状。九月初一日,太上王李成桂传旨要求还都汉城,李芳远以此为依据,决定第二年还都。同时,他还以郑道传所建的景福宫风水不佳、是“山囚水渴、虏王灭族”的凶地为由,下令在汉城修建一座新的离宫,即昌德宫,供自己还都后常住。
永乐三年(1405年)十月十一日,李芳远带领王室成员回到汉城,二十日住进了刚刚建成的离宫昌德宫。昌德宫的建成不仅解决了李芳远的居住问题,也象征着朝鲜王室的重新扎根汉城。此后,李芳远再也没有迁都,除了朝鲜宣祖、仁祖时期因战乱而短暂逃离外,昌德宫一直作为朝鲜王室的主要宫殿。
六、禅位去世
李芳远有四位嫡子,分别是长子世子李褆、次子孝宁大君李补、三子忠宁大君即世宗李裪、四子诚宁大君李褈。世宗李裪并不是继承王位的第一继承人,而是当时的世子李褆。李褆曾前往明朝觐见过成祖朱棣,并成功完成了一次访问,这使他在朝野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然而,永乐十六年(1418年)六月,李芳远以“不好学问,沉于声色”“私通群小,恣行非义”“罔有悛心,反怀怨怒,愤然上书,辞甚悖慢,全无臣子之义”等理由,废掉了世子李褆,改立“英明恭俭,孝友温仁,好学不倦”的忠宁大君李裪为世子。
这一决定引起了朝野的震动,但也显示了李芳远对国家未来的深思熟虑。两个月后的八月八日,五十二岁的李芳远禅位于李裪。禅位仪式庄严肃穆,李芳远在众臣的见证下,将王位正式传给了李裪。十一月,李裪为李芳远上尊号“圣德神功大王”,以表彰他在位期间的卓越贡献。
禅位前后,李芳远不断肃清外戚,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他在禅位前陆续赐死自己的四个妻舅闵无咎、闵无疾、闵无悔、闵无恤,这些举措不仅消除了潜在的威胁,也展示了他坚决维护王权的决心。禅位后,李芳远又赐死亲家沈温,进一步巩固了新王的统治地位。这些残酷的手段虽然令人唏嘘,但也显示了李芳远的政治手腕和决断力。
永乐二十年(1422年)五月八日,李裪奉病重的李芳远移御汉城莲花坊新宫。十日,李芳远薨逝,享年五十六岁。他共计在位十八年,在上王位四年。李芳远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他的遗产却深远影响了朝鲜王朝的发展。他死后葬于献陵(在京畿道广州大母山)。明朝赐谥号为“恭定”,以表彰他在位期间的功绩。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朝鲜肃宗为李芳远加上谥号“睿哲成烈”,以表彰他的智慧和成就。清同治十年(1871年),朝鲜高宗追上尊号“建天体极大正启佑”,进一步肯定了他在朝鲜历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