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四章 激战边关(1 / 2)烽火燃山河之江山易主首页

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四这一天,辽东盛京(今沈阳)皇宫的崇政殿内,一场决定大清国命运的重要会议正在举行。

此之的三月三十日,摄政王多尔衮已经得到了部署在北京的细作发来的密报,知道了大顺军已攻破北京的消息。多尔衮马上意识到,这可能将是一个改变大清国国运走向的重大历史机遇。先帝皇太极心心念念的“入主燕京、恢复大金全盛版图”的目标很可能就此得以实现。

但是,李自成大军号称百万,从东渡黄河到拿下北京只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如此强悍的对手,大清国有没有把握能一战而胜之?多尔衮心里并不清楚。因此,他马上派人飞马直奔盖州,让正在那里的温泉浴场疗养的大清国第一明白人——范文程赶紧回盛京议事。范文程接到多尔衮的命令后不敢怠慢,火度赶回了盛京,参加了四月初四的这场会议。

事实证明,范文程对这场会议的结果确实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这次会议上,本来意见并不一致,有人认为“流寇”兵力强大,远非明朝可比,出兵入关要特别小心。也有人认为吴三桂放弃宁远,山海关外的土地已完全掌握在大清手中,咱们自己关起门来在关外过小日子就行了,没必要再入关和“流寇”拼个你死我活。

关键时刻,范文程提出了他的意见:

第一,“流寇”有三大不利——逼死崇祯、拷掠官绅、扰乱民间,而大清上下一心,纪律严明,因此“流寇”必败,大清必胜;

第二,大清此番入关,一定要改变以往掠劫、屠城的习惯,不扰民间、优恤士绅、善待明朝宗室,让汉人能够接受大清的统治;

第三,大清等待入关的机会已经等了很久了,现在这个巨大的机遇不把握住,以后大清就很难再有入关的机会了。如果大清只想做割据辽东的地方政权,可以放弃这次机会,如果大清还有入主中原的雄心,那无论如何都要把握住这次机会。

范文程的意见最终打动了多尔衮。多尔衮当场决定,倾全国之力,大举入关。

四月初九,盛京城外旌旗飞扬,号角齐鸣。年轻的摄政王多尔衮在祭告了上天之后,翻身上马,一声令下,千军万马在烟尘滚滚中踏上了入关之路。

此次出征,清军出动了满蒙八旗三分之二的兵力和汉军八旗的全部兵力,总兵力达到了十二万人。在进军路线方面,多尔衮计划绕开山海关,依然沿着前些年入塞掠劫的路线,从蒙古各部借道,自蓟州、密云等地破长城而入,然后占据城池作为据点,再相机夺取北京。根据这个计划,清军自四月初九出发以后,一路向西,到四月十五日到达了翁后(今辽宁北镇)。

就在这天,两个飞驰而来的使者改变了清军的行进路线,也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四月十五日,从山海关方向来了两个明军使者。他们此行本来是想去往盛京向大清递交吴三桂的求援信,但没想到却恰好在翁后遇到了正在行军的多尔衮大军。

这是一个足以改变历史的巧合。假如这两个信使晚到一天,可能多尔衮大军已经向西进入内蒙,而等两个信使跑到盛京,盛京方面再把消息传达给多尔衮,多尔衮再指挥全军改道南下奔山海关的话,可能至少要耽误三到四天,而在这三到四天里,李自成大军有极大可能已经消灭了吴三桂军,夺取了山海关。

多尔衮接待了明军来使,并读了吴三桂的求援信。吴三桂信上说,希望清朝“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即喜峰口)、西协(即密云),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并承诺击败“流寇”之后愿意对大清“裂地以酬”、并给“金帛之报”。

这足以说明吴三桂仍以明朝臣子自居,并没有向大清献出山海关的意思。吴三桂希望的是向大清“借师助剿”,而非投降大清。

而此时吴三桂和多尔衮都还不知道,在这之前的四月十三日,李自成已经亲自率领大顺军十余万人从北京出发,正在向山海关进发。从北京到山海关,距离大约二百八十公里,按正常行军速度,八九天便可抵达。

假如多尔衮同意了吴三桂的计划,那么清军就要绕道蒙古,行军距离达到五百多公里,至少要十二至十三天才能进入长城。而那时,山海关可能早已属于李自成。

关键时刻,多尔衮凭借他多年军事生涯形成的丰富经验,在不知道大顺军已经出征的情况下,敏锐地做出了判断——现在需要马上改变进军路线,准备南下夺取山海关!

不过,他对吴三桂的求援信中所表达的意愿是不满意的——他想要的不是什么“裂地以酬”,也不是什么“金帛之报”,他需要的是吴三桂正式向大清投降,将山海关献给大清。否则,大清凭什么为他火中取栗?因此,他必须给吴三桂施加压力。

他也给吴三桂去了一封信,承诺“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然后率军转向南下,以不紧不慢的行军速度向山海关行进。一直到四月二十日中午,清军才抵达连山驿(今辽宁葫芦岛市连山区),四天半的时间,只行进了一百二十多公里。

在多尔衮闲庭信步般行军的时候,吴三桂却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李自成的东征大军自四月十三日出京之后,由于缺乏在关外的情报网,因此对清军已经大举出动的消息一无所知。十二万大顺军每天以正常行军速度行进,到四月十八日抵达了永平府(今河北卢龙),距山海关只有两天的路程了。

四月十九日,吴三桂得到了斥候的探报,心里清楚,大顺军最多还有两三天就将对山海关发起攻击。而此时他手上的兵力,只有五万正规军和临时招募的三万乡勇。这八万人看似不少,其实真正战斗力比较强的只有自己麾下的三千家丁铁骑,其余的都是凑数的。一旦和十多万大顺军打起来,基本没有胜利的可能。

此时的吴三桂只能是寄希望于清军出战了。但他之前去信是希望清军绕道中协、西协入塞,时间会比较长,自己大概率是撑不到那么久的。

不成想,派往关外的斥候报告说,多尔衮没走那条路线,而是直奔山海关而来了。

他马上给多尔衮写了第二封信:“今贼亲率党羽,蚁聚永平一带……幸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夹攻,逆贼可擒……”但他却未提向清军投降的事。

四月二十日中午,多尔衮在连山驿收到了吴三桂的第二封信,知道李自成的大军已经到了永平府,也知道了吴三桂虽然不提归降,但确实是真心想与清朝联合,疑虑已经完全打消。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清军所在的连山驿距离山海关还有足足一百二十公里,能赶在大顺军打垮吴三桂之前赶到山海关吗?

关键时刻,多尔衮做出重要决定:由自己亲率精锐骑兵以最快速度急奔山海关,步兵、炮兵和辎重队在后跟进。

从四月二十日下午开始,多尔衮亲率万余精骑,向着山海关一路疾驰。一路上除了短暂的喝水,休息,都是“达夜疾驰,人马饥渴,黄埃涨天,夜色如漆,人莫开眼,咫尺莫辨。”沿途经过宁远、沙后所、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等城,都是疾驰而过。直到四月二十一日傍晚时分,清军前锋终于到达了距离山海关仅五公里的地方,多尔衮这才下令扎营休息。

一个昼夜,清军奔袭了一百多公里。也正是这一个疯狂的昼夜,最后决定了山海关之战的结局。

就在清军还在向山海关狂奔之时,李自成的大军已经早清军一天到达了山海关。

四月二十日下午,大顺军抵达了山海关,李自成下令在关城以西五公里的地方扎营,并决定在第二天对山海关发起攻击。

李自成把自己的十二万大军中的六万精锐放在了第二线,而把投降过来的明军放在了第一线,企图用这些炮灰先去消耗吴三桂的有生力量,再由二线精锐投入决战,以夺取关城。同时,他还命令在山海关被吴三桂打跑的降将唐通率领一万人马经角山的山路向北迂回,穿插到九门口出长城,再向南插到姜女庙,封锁住山海关的东路,以实现对山海关的合围。

而吴三桂这边也采取了同样的部署思路——他把三万乡勇部署在山海关城西面的石河以西,作为抵挡大顺军第一波进攻的炮灰。再以战斗力较差的正规军在石河以东、关城以西扎营,作为第二线增援力量。而战斗力最强的三千家丁铁骑都在山海关城内驻守,作为最后的守卫力量,以等到清军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