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首辅的权力有时会对皇权构成挑战,特别是在皇帝年幼或弱势时。
清朝军机处:
军机处完全服务于皇权,是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工具。
军机处的成立和运作体现了清朝君主专制权力的顶峰,军机大臣的权力完全依赖于皇帝的授权。
明朝内阁首辅和清朝军机处在各自的政治体系中都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军机处在权力集中和皇帝控制方面更为显著。明朝内阁首辅有时能够积累相当的个人权力,而清朝军机处则确保了权力始终集中在皇帝手中。两者的对比反映了明清两代不同的政治体制和皇权运作方式。
很多早期教科书由于不了解清代具体人事变更,居然得出了“军机处架空内阁”这种离谱结论。殊不知军机处成立的雍正七年,雍正早已大权独揽,再无政治对手,他何必再去打压内阁?军机处不过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将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合二为一的机构而已。而且现实中,从军机处建立起,军机大臣就一直都有1-2名内阁大学士,很多的时候大学士达到3人都很正常,一名清朝高官(不分满汉)同时身兼内阁大学士与军机大臣简直再正常不过,直到1860年彭蕴章下台,军机处才第一次出现完全没有大学士的情况。内阁和军机处从人员选任这一点来说,完全不冲突。
之所以内阁有些大学士进不了军机处,原因有二:
1.内阁还有收容老树皮的职能,而清中叶老树皮非常多。
2.很多督抚也可以加大学士头衔以示尊容。
军机处确实可以强化皇权,但清朝君主专制长期强势,并不只是因为军机处。相反,如果出现幼主、弱主(指身体条件特别差的皇帝)、绝嗣等情况,军机处一样可以反客为主。比如清末显然专制程度是大幅下降的。
还有一点很多人也没有重视,就是清朝的督抚制度,督抚作为清代省级最高行政长官,其权责、地位都已经成熟化制度化,这和唐宋明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样一来避免了人才浪费,二来督抚一般也就比军机大臣低半级,甚至完全可能是同级,有效形成了中外牵制,也有加强皇权的作用,三来督抚没有兵权,也不会造反,内军机处外督抚,这才是清制全貌。
事实上,清朝前中期,从1670年康熙亲政,到1860年咸丰托孤,整整190年时间,清朝所有皇帝全都是成年继位、身体健康、本职尽责的皇帝,甚至中间几次皇帝更替,也都是父子传承,直到清末同治去世,才第一次出现大宗绝嗣。
这也就意味着,整整190年中,六代清帝都可以有效参与政治、有足够精力处理政务、最起码保证工作到岗。从康熙传雍正到道光°传咸丰,清朝在130年内连续了5次完成老父亲交班成年儿子的“理想型传位”。在这样的基础上,皇权只能长时间处于高位,
即便嘉庆道光已经开始进行部分放权,嘉道依然能够在政治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
整个清中叶,臣权有条件翻盘的机会只有一个,就是雍正去世,新皇帝只有25岁这个机会,这甚至已经是清中叶皇帝年龄最小的时段。但没办法,这个新皇帝叫弘历,是中国历史上政斗能力顶级水平。
乾隆对时间线的把握非常成功,前10年一边继续重用张鄂,一边培养嫡系傅恒,直到局面从“熊孩子欺负爷爷”变成“年轻人强拆老树皮”,这才动手,结果就是乾隆大权独揽毫无争议,张鄂全°无翻盘机会。
显然,同样试图强化皇权的明朝,在皇帝质量上就存在严重问题:宣德之后,11个明朝皇帝只有3人是20岁以上继位,这三个人还包括土木堡之后赶鸭子上架的景泰与在位1个月就死了的泰昌。这11个明朝皇帝也只有3人活到了40岁以上,其中还有一个成化只有41岁。(从宣德去世开始计算,明中后期°210年的时间里,皇帝年龄大于40的时段只有39年,且其中38年都是老嘉靖和老万历贡献的。)
(而清中叶,康雍乾嘉道五帝40+执政时间有将近140年。)
这也就意味着,明朝大部分时间皇帝都很幼小,大臣甚至能给皇帝当爷爷,这还怎么强化皇权?好不容易皇帝长大了,又突然早早死了,哪有足够的时间巩固皇权?仅有的两个大龄皇帝,嘉靖时代皇权并不差,万历几十年不上朝,所以明朝皇权发展不起来,也很正常。
反过来说,要是明朝连出三个永乐、两个宣德,每个人平均继位时间不少于三十年,最低继位时间不少于十五年,且全部在25岁以后继位,明朝皇权专制甚至可能比清朝很强势。至于军机处,其实是个不错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