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章 东山月夜(1 / 2)走出高原,中师生奋斗笔记首页

又放学了,郝长书老师和民办老师们都回去了,偌大的校园、漫长的夜晚都为李向西一人所有了。课已经备好了,作业也批改好了,经过了一段时间,向西摸索出来一个经验,工作的事情都放在白天来做,这些事情不需要太多的注意力,他可以一边听民办老师们聊天,一边批改作业。把这些事情做好,放学后就不会有后顾之忧,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习了。向西不愿意村民们来学校打扰,他们有的是闲逛的,找他来聊天;有的是喝水的,他很不喜欢那些村民用水勺舀水喝过之后,又把喝剩的水倒在水缸里,于是他把大门从外面锁上,营造出学校没人的假象。开学后的那一个月,他一直在品读《战争与和平》。在暑假时,他已经将这部四卷本的巨著一字不落地拜读过一遍了,包括大段大段谈论战争的议论性文字,他都硬着头皮啃下来了,他现在有个习惯,就是只要开始读一本书,就将其读完。现在他想再挑好看的和精彩的篇章重新品读一下,如快乐的老头罗斯托娃伯爵和身材高大、威风凛凛的玛丽亚·德米特里耶夫娜一块跳舞的场面,安德烈和皮埃尔关于人生意义的谈话和思考的段落,他都是一看再看。

向西也非常喜欢小说中描写大自然的文字,他觉得托尔斯泰描摹景色的水平太精湛了,把大自然写得充溢着灵气和活气,散发出一种神秘的、深沉的和奇妙的光辉。他这段时间写日记时,一直在模仿托翁写景手法,来描绘黄土高原的景色,却总是不能非常自然地把这片土地的雄浑壮美的一面充分展现出来。托尔斯泰笔下的大自然,似乎超越了生与死、有限与无限的对立,洋溢着一种精神性的形而上的永恒情调。向西还注意到,托翁笔下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并不是一种装饰和点缀物,而是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催化剂。在小说中,在安德烈公爵准备开始新的感情生活之际,作者花了不少笔墨描绘了一棵倔强苍老的大橡树,这几段描写让向西看了很多遍。在托翁的笔下,那棵与众不同的老橡树竟然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春天,爱情,幸福!你们对这种老一套毫无意义的愚蠢欺骗怎么不觉得厌倦呀!永远是这么一套,永远是欺骗!既没有春天,也没有太阳,也没有幸福。你们看吧,那些抑郁的死气沉沉的冷杉永远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我就这样站着,从来不相信你们所谓的希望和诸如此类的欺骗。”向西觉得自己骨子里就不是循规蹈矩的人,一直喜欢离经叛道和桀骜不驯的人物,现在虽然被困在这大山里边,困在这条条框框里面,但内心深处还是一直在思谋着如何跳出这种生活。他绝不能像郝长书老师一样,一辈子都局限在这群山里面。现在看到这样的文字,心里很有感触,也能产生强烈的共鸣。

安德烈公爵受了重伤,在弥留之际,所看到的那个无限高远的天空,也给向西留下了很深印象。安德烈一直崇拜拿破仑,渴望在战争中像后者那样逆转命运,建功立业,可当拿破仑本人就站在他面前时,他的反应是:“他的头像火烧似的,他觉得他的血就要流干了,他看见他上面那个遥远的、高高的、永恒的天空。他知道这是拿破仑——他所崇拜的英雄,但是此刻,与他的心灵和那个高高的、无边无际的天空和浮云之间所发生的一切相比,他觉得拿破仑是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向西有段时间也非常崇拜拿破仑,那位出身贫寒、其貌不扬的小个子,居然成为横扫欧洲大陆、让所有王公贵族都战战兢兢、卑躬屈膝的大人物,确实挺励志的。他在黄原师范时曾读过司汤达的《红与黑》,主人公于连也是一个出身卑微的平民儿子,他对拿破仑的狂热崇拜,他要往上爬的个人奋斗历程,也给向西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而现在,托尔斯泰却给他描绘了另一种人生境界,与宇宙间的无限永恒相比,人世间的蝇营狗苟和争名逐利显得如此愚蠢可笑,邈小卑微,这种巨大反差让向西感到迷惑不已。

读上一个多小时后,向西就不愿意再读小说了,光做一件事会有些单调。他有时也会写一阵日记,在暑假时他给自己定的任务是每天写三页日记,强迫自己一点一滴地记录生活,如果无事可记时,他就会写一阵读书笔记,写一篇试水作文,或者写一点赏析古诗词的文字,他的主要目的是锻炼一下自己的写作能力。写日记时,李向西会有意识地用楷体一笔一画地写,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才思迟缓,要搜肠刮肚,边想边写;另一方面,是为了使自己的心情虚静下来,身体彻底放松下来,这样或许能够有助于睡眠。这样,他每天写日记的时间一般都在一个小时以上。

有时,李向西也会品读一阵古诗词。他来学校时带了《宋词三百首》和金性尧编的《唐诗三百首新注》《宋诗三百首》。在黄原师范学校时,他选过一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的第二课堂,在课上有位老师讲过,要使自己的语言优美、文采斐然,最好的途径就是多诵读一些古文和古诗词。对于李向西,品读古诗词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诗词都是分行的,字体会大一些,在昏黄摇曳的煤油灯下,看得会更清楚一些。他学习古诗词本来是想使自己的语言更为精美凝练,目的性很强,但在读诗的过程中,李向西却情不自禁地迷恋上了那些美妙的诗句,那些含蓄隽永的语言非常贴切地描绘出他想表达却又没有能力表达的东西。读到杨万里《好事近(月未到诚斋)》中的“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的句子之时,向西不禁拍案叫绝,觉得诚斋下笔如神,把他所不能描绘的情境都充分地描绘出来了。再如郭震《纸窗》里的诗句:“不是野人嫌月色,免教风弄读书灯”,似乎是专给自己写的一样,来形容自己没有遮风聚光的灯罩的窘状。

有时,向西也会吹一会儿口琴,唱一会儿歌。黄原师范一直重视音乐课,同学们在音乐上花的时间似乎比文化课上还要多一些,向西自觉也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他在设想自己的教书生涯时,也把音乐编织进未来蓝图里了。他来神仙墕时带了一把口琴,带了一本《世界经典歌曲500首》,那些歌曲的旋律,向西大都熟悉,在黄原师范时的音乐课上,有视唱练耳,选的大都是一些中外名曲的主旋律,只不过这本书里记录得更完整一些,简谱下面还配有歌词。夜静无人时,正是唱歌时间,向西喜欢先用口琴把旋律吹熟,然后再慢慢吟唱,往上配词。那些歌有的是经典电影的插曲,有的是世界各地的民歌,它们的旋律大都带有鲜明的异域色彩,哼唱的时候觉得新奇怪异,但唱熟了也煞是悦耳动听。向西有时唱高兴了,唱得都不愿意停下来,那些旋律在睡梦中似乎都不断回响。这段时间,向西唱的比较熟的有《美丽的梭罗河》《鸽子》《我的太阳》《绿袖子》和《桥》等等,他觉得《绿袖子》和《桥》更适合用口琴来吹。向西还学会了一首俄罗斯民歌《草原》,那首歌的旋律悠长徐缓、舒展自由、富有感染力,他唱着歌,仿佛觉得自己正漫步在辽阔平坦和一望无边大草原上,觉得民歌里的那种缠绵、惆怅和悲怆的情调都渗透到他的灵魂深处了,没有三天时间,他已把歌词背会了:

草原

草原茫无边,

路途遥又远,

有个马车夫,

僵卧在路边。

他在临死前,

竭力睁开眼,

委托同路人,

来把信儿传。

我的好朋友,

不要记我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