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在此时,因为炎、夏之战,伤及根本的炎国,对蜀地劫掠太过,导致民意沸腾,蜀地大乱。
太宗在先前,便已属意,早借着防范炎、夏南掠的由头,陈兵襄阳、荆门等地。
此时趁着蜀地反出炎国,炎、夏北面激战正酣,无力南顾之时。
假借商旅运粮入蜀,赈济灾民。实则是利用源源不绝的商队,提前沿途储粮、储物,测绘线路。
承隆五年秋,趁着秋冬时候,长江水稳,蜀中少雨之际。分三路,一路由太宗皇帝亲率五万马步弓手,沿江而上,直扑蜀中。
一路以心腹将领为帅,领兵三万轻骑。出襄阳,经十堰、安康,直扑汉中。
另一路则以太祖皇帝嫡长子,协同文武,领二十万大军,紧随高宗一线,以为后应,都望蜀中而来。
大晟军马,一路上凭着早已布置妥当的各处栈场补给,一日百里。在蜀中各方尚未反应及时之际,不出月余。前锋便已朔江而上,直抵渝州。
数日后,渝州已下。巴蜀门户洞开。高宗与后队合为一处,再分两路。
西路军依旧朔江而上,取泸州、宜宾后,折向北,沿自贡、内江、资阳,直抵成都南。
北路军稍后,等后续物质补充,然后出渝州,往潼南、遂宁方向,搅乱蜀中腹地,隔绝成都外援。之后再折向西,直扑成都东。
太宗领了西路军,一路势如破竹。
原来是与北路军约定,等到晚秋时候共击成都。但太宗皇帝一路杀来,竟顺遂异常。到他取了成都时,北路军方才拿下遂宁。
川中局势已定。便着北路军即刻改道,走绵阳、广元一线,一面肃清川北,一面预备出剑门,入汉中。
北路军方才离开遂宁三日,捷报传来,汉中已下。
至此,巴蜀之地,尽归大晟矣!
太宗取了蜀地、关中。炎国自然不依,两国在关中血战了数场。
但一则,炎、夏正在争斗,本就在西边陈兵不多,汉中驻防的,尽都只是些防备川蜀乱民的老弱病残。这也正是大晟三万轻骑,就轻松拿下汉中的原因。
一则,听闻汉中已下,太宗料定炎国反扑,已急命北路军十万余众,星夜疾驰。此时援军已至,所以,炎国俞战,俞是显着败局。
晟国在汉中一时优势尽显。而炎国在东面却又被夏国牢牢牵扯住,一时回师无力。
谁也意料不到,大晟出兵竟会如此迅速,不出月余,便已先取巴蜀。而今,更是陈兵汉中。一旦越过秦岭,便是长安,炎国覆灭在即。
此时,无论是炎国,还是夏国,甚至于晟国本身,都有些懵了。
如此局势下,太宗皇帝深思数日。却给出天下人一个意料不到的结局。
太宗先是在锦江城中,大起高台。
一则宣告汉中、巴蜀一地,从此尽入大晟版图。一则深情哀恸,为此次入川而来的战死沙场的军将人等慰灵祭奠。同时安抚川中百姓。
太宗皇帝无意北进的隐秘信息,迅速为炎、夏两国捕捉。
面对绝境的炎国,当先罢兵,派人入川和议……
承隆七年。在晟国的调停下,炎、夏两国也同时罢兵。并最终在晟国的邀请下,两国遣使抵达苏州,签订了后世著名的“苏州协定”。
该协定基本厘清了三国版图。炎、夏、晟三国,大致上以太行山、秦岭、大别山、江淮平原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