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兵仙韩信忍跨下之辱初成长 后识萧何渐成名(1 / 2)俗人俗聊史记话外话首页

太史公写七十列传,其中以侯为名的列传只有三人,淮阴侯韩信居其一,且居首。他对汉朝的功勋,相信可以上比周公、召公、姜太公等的对周朝的贡献,但在天下大局已定,才来阴谋叛逆,终“夷灭宗族”。

又是一个开国武将功臣与领导不能和睦相处,君臣不能善始善终的例证。

何以至此?韩信功成名就的同时,也开始“伐己功,矜其能”夸耀自己的功劳,骄傲自己的才能,也渐渐的飘了起来,也渐渐的忘了自己曾贫困潦倒,忘了自己曾雄心大志,忘了自己曾不甘人下。唉,初心不再!

韩信成长经历及军事指挥才能师承何人,《史记》没有记述,但从他跟了刘邦的卓越军事表现来看,少时经战乱饱读兵法,胸少点墨。武勇有余,韬略不足。

只知道干工作,忘记了学习。

韩信出场就是个二流子,整天带着一把剑来回晃,家穷的揭不开锅,再加上自己人品也不被亲戚邻居看好,因此也没资格被推选做地方上的小官,又没做生意的脑子,所以为了填饱肚子,只好去熟人家里蹭口闲饭。这样鬼见愁,人见怕的,大家能不讨厌他?

从现在眼光看,韩信够无耻了,穷、笨、懒且品不端,而且厚脸皮,穿越到现在肯定打光棍。逮住个热情点儿的熟人,无耻到屡次蹭饭,一蹭就是几个月。这个热情的倒霉蛋就当时秦朝淮阴郡乡下县南昌亭亭长,与刘邦起家时官一样,相当于现代的派出所所长。

亭长两口子,都对给点阳光就灿烂的韩信十分头疼。亭长碍着面子不好意思说,也只有妇道人家上场了。妇道人家不识大体,爱计较,是男人处理一些为难的不好处理的社交事件最好的挡箭牌。好比朋友来借车,新车难舍,自己为难,妇道人家接过电话,一句话“碰巧明天,乡下娘家有争事,我......”

一天,亭长夫人大清早烧好饭,在卧室里就把饭吃了!绝了!等到吃饭时间,韩信赶去吃饭,得知人家早吃完,也懒得再给他准备,他就只好饿肚子了。明白人都知道啥意思,韩信也知道亭长夫人的意思,十分生气,就和他们断绝关系不再来往了。唉,还好意思生气!还好与人家断绝关系!脸皮真厚!此时韩信的格局也不够高。一个穷苦平民,也指望他有多高的格局。

在人家一连蹭了几个月的饭,最后一顿给了脸色,就反目。“帮人百次不记恩,一次不帮就记恨。”人性好复杂呀!这一点到现在也没有变。

韩信又没地方去蹭饭了,穷得无聊了就去淮水边支钓鱼维持生计。河边有很多妇人在漂绵絮,其中有一位老妈妈看到韩信饿得好可怜,就弄饭给了他吃。甭管谁,给韩信点阳光就灿烂,给他杆子就往上爬。就这样,老妈妈漂数十天絮,也就让韩信几十天没饿肚。韩信十分高兴地对老妈妈说,一定要加倍地报答她。韩信说句感激话也没什么,但老妈妈很却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自己养自己,她是可怜你这位大少爷,所以给他吃饭的,哪了指望他什么报答呀!

活活地嘲讽,啪啪地打韩信的脸!

韩信受了“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之苦,还没有历练“苦其心志”。来了,常人视之为奇耻大辱的跨下之辱!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又高又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骨子里是个胆小鬼罢了。”于是,一群恶少又公然侮辱他道:“韩信,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不敢,就从我的裤裆里钻过去!”

如果放到其他现实的场景之中,必杀之。但,他是韩信。

“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于是,韩信两只眼在这少年脸上,盯了半天,低下头爬在地上,从那恶少的裤裆下钻了过去。满街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没种,胆小鬼!

谁感觉自己比别人受得委屈大?忍辱负重沉?再想不通,多看看《史记》中的韩信跨下之辱。

平民穷困韩信能承受非常之苦之辱,奈何?心中肯定不甘人下,他日自己定会一飞冲天!苦点累点欺点又能算什么!?乱世当下,必定有自己用武之地!执剑行天涯,必得将王侯!从军先跟项梁,默默无闻,视自己没遇明主;后随项羽,终不得重用,弃之而走;后转投汉,期望又落空,又逃,幸遇伯乐萧何,获重用才终成功名。

先大苦后大功未被杀,韩信心中到底一直在追求什么?求得功名?居功至伟后,为什么又居功自傲?直至又阴谋叛逆?

韩信他忘了当初寄人篱下为什么?当初受人嗟来之食为什么?当初忍跨下之辱又为了什么?

唉,人都会走着走着,就忘了来时路,忘了最初的心!

韩信从军跟随刘邦之前寂寂无名,后成战无不胜的淮阴侯,必定之前有非常人之举,之后才有非常人之功。三个典故是韩信死后七十年,太史公壮年时专门到韩信故地淮阴,听当地人讲的,可信度很高。而且,韩信还什么都不是时,他的志向、抱负就和一般人不一样。

太史公最后评价韩信时,还留了个彩蛋。啥彩蛋?我也留到最后。

莫欺“韩信”穷,他日凌云自不羁!

市井乡野终非韩信用武之地,自己无盛名达不到“三顾茅庐”,又学不会王婆买瓜--自卖自夸,总不能一直受胯下之辱吧,学毛遂自荐吧,要不一肚子“兵水”就废了。

听说楚国故地的项梁渡过淮水,准备起事,韩信带着那把背了几十年的剑去投奔项梁了。项梁是项羽的叔叔。项家世代都是楚国重臣,后面聊到楚世家的时期再详细说。

满腔热血的韩信希望跟随项梁在战场上扬眉吐气,扬名立万,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韩信依旧默默无闻,寂寂无名。还好,韩信还没有全部失去耐心的时候,项梁的部队垮了,见机又去投奔了项羽。韩信见机行事的灵活劲儿估计是天赋,后面表现才叫淋漓尽致。

在个人英雄主义极强的项羽眼里,韩信也同样可有可无。他任命韩信作个卫队的队员。但韩信总算了有了进言的机会,于是,屡屡向项羽献奇策,项羽均不欣赏他,故一直未获重用。

韩信的创业激情在惭惭消退,而此时项羽在灭秦战场上正无往而不胜,凭借“力拔山兮气盖世”之势,一路横扫千军,直至强邀刘邦共赴鸿门宴,逼迫刘邦主动退出咸阳城,略尽秦地美女珍宝,杀尽秦宗室大臣,烧尽八百里阿房宫,最后分封诸侯,自称西楚霸王。为防刘邦再犯中原,封他为汉王,封地巴蜀和汉中,定都南郑。

雄霸天下的项羽,能高看自己卫队当中一名普普通通队员韩信。再说了,在刘邦没有正式成为项羽的对手之前,在武功盖世,实力超群的项羽面前,任何奇谋良策都是徒劳。鸿门宴没杀刘邦,就是项羽这种心思在作祟。

盛极衰!放虎归山!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韩信见机行事,趁着刘邦到汉中封地时,从楚军逃到了汉军当中。担任了粮仓管理员,仍寂寂无闻。他一心指挥兵马的,却指挥没有生命的粒粒粮食。唉,本意私奔明主,怎奈天意弄人。

千里马之前常谓:“我有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这一次还没来的及见机逃跑的韩信,“屋漏偏逢连阴雨”,因犯了法,同案犯十三人都要被处斩。从第一名斩到十二人,他内心何等绝望无助,悔不当初逐功名,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还丢了卿卿性命。上天还给了点儿时间让韩信后悔,因为他是最后一名被处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