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凤仪从小就喜爱看书籍图传,纵然是梳妆打扮时也手不释卷,成为皇后之后依然如此,经常与夫君李鼎一起共执书卷,谈古论今,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对朝政大有裨益。
大概是志趣相投的缘故,李鼎对萧皇后一向敬爱有加,特别尊重她的看法,即使朝政大事也毫不避讳,经常向萧皇后询问朝中赏罚之事,萧皇后不想回答时就会以《尚书*牧誓》中提到的“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为理由说道“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来回拒干涉朝政。
然而,李鼎有的时候却一定要坚持和她讨论,并且会再三询问,萧皇后在无奈之下采用的常规做法是不予理睬李鼎,以沉默应对,对此李鼎也莫可奈何。
而萧皇后也利用自身对夫君的影响力一方面来庇佑那些敢于直言的忠臣,护慰朝廷贤良,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匡正夫君的过失,提醒着李鼎要广施仁政,得以使初唐出现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可以说,李唐皇朝在承平年间能够迎来国富民丰,百姓安居乐业的“承平之治”,萧皇后以女性特有的力量在其中发挥出了难以磨灭的独特作用。
除了辅佐朝政之外,萧皇后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同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萧皇后不仅生性俭约,从不浪费,提倡所需的东西够用就行,而且对于诸位皇子的要求也是十分严格,她经常训诫诸位皇子,要求他们以谦恭节俭为先,即便是对于自己的亲生子女也不例外。
萧皇后的长子李登,在四岁时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顺安夫人总管东宫的日常用度。顺安夫人对于太子十分上心,总是觉得东宫之内器物还不够排场,于是在萧皇后面前屡次要求增加费用。
萧皇后虽然爱护儿子,但并不想助长东宫的奢侈之风。她对顺安夫人和李登教育道:“太子作为皇位的继承人,应该担忧的时自己优秀的品德还没有养成、美好的名声尚不能远扬,怎么能去担忧自己的外在器具不够用呢?”
因此,萧皇后便驳回了顺安夫人的请求。
整个承平年间,朝野上下受到自萧皇后倡导的厉行节俭的风气影响,杨隋末年的奢靡之气从此大为收敛。
......
萧凤仪自少女时期与李鼎结发成为夫妻始便伉俪情深,二人情投意合、悲喜同心,携手进退十多年。
在李鼎登基之后,曾经生过一场重病,缠绵床榻累年。患病期间,萧皇后每天都精心服侍在旁,悉心照顾,昼夜不离左右。
因为感念夫君对自己付出的真心实意,萧皇后非常担心李鼎的健康安危,害怕李鼎哪一天会驾崩辞世,居然将一瓶毒药时时系在腰间,藏于身上,原是打算若李鼎遭遇不测,自己便紧跟而去。
后来,李鼎发现了询问萧皇后,她坦然说道:“若有不讳,亦不独生”。此言一出,惹得李鼎顿时潸然泪下。
无须誓言表白,多少次危难中的生死相随,增进了李鼎与萧氏在相知相守岁月中的浓情深意。无论夫妻俩身份如何改变,始终不渝。
只可惜,萧皇后福薄,只做了十年皇后便于二十七岁因病去世。弥留之际,她还再三叮嘱李鼎没必要铺张厚葬,希望不起坟茔,以山为陵。
当李鼎面对萧皇后遗体的时候,悲痛欲绝,亲口对身边的侍臣说出“我岂不知道皇后之崩是天命而不得不割情?只是想到失去贤妻良佐,仍然克制不住悲伤啊”时,李鼎和萧皇后夫妻二人的情深意笃已然昭显。
自萧皇后过世之后,李鼎先是直接为萧皇后上了复谥“文惠”。
其实根据夏冬礼法,单谥为正,双谥非正,因为在古人看来,只有当单谥不足以道尽逝者的美好品德时,才会用上复谥,所以复谥极为罕见。
纵观承平萧皇后逝世之前近两千七百多年的朝代史中,尚无一女子有过复谥,萧皇后可以说是头一例。
而且,萧皇后的“文惠”这两个谥号皆为美谥,尤其是“文”这个字。李唐皇朝认为“文”是最好的谥号,即所谓的“为美无以尚也”,就算是在美谥里,也没有哪个谥号能比“文”还要美好。可见,在李鼎的心目中,只有“惠”这个单谥并不足以表现出萧皇后的美好,只有再加上李唐皇朝最为尊崇的“文”这个谥号,才能表现出萧皇后的柔质慈民。
最后,李鼎尊重贤妻的遗愿,将其安葬于九梁环拱、有津河、燕川二水护绕的九宗山新凿之石窟,规制虽说简朴,却是选取了一个象征光明和照耀,集“智慧深远持久”和“德行高尚仁义”这双重佳意的美好字眼“景”字为陵墓赐名,同时在景陵之中为自己预备好了位置,等自己千秋万岁之后便与萧皇后合葬在一起,以明“伉俪之道,义期同穴”之意,此举也算是开创了李唐皇朝帝王陵寝制度“因山为陵”的先例。不仅如此,李鼎更是下诏将其作为了祖制,以传后世。
因为李鼎与萧凤仪的鸾凤和鸣,李鼎不仅在萧凤仪之后再也没有册立过新的皇后,而且他最宠爱的儿女皆为萧皇后所出或者收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