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告诉他说,那片大山之中常年云雾缭绕,气温比别处低,因此山中的季节变化比别处缓慢。那片桑树林每年都比山外的桑树池一个月挂过、落过。刘家成买下了一袋子桑葚。为了尽快把那些桑葚带回家,他没有再去寻找成熟的梅子,而是赶紧踏上了归途。
吃着梅子,尝着桑葚,刘掌柜的心头不禁充满了甜蜜的感觉,可他没高兴多久,便又犯起愁来,两个儿子在同一天里回到了家中,并且都带回了一样他们所要寻找的果子,孝心实在难以分出高下,那块满堂春的牌子到底该传给谁呢?
次日,小笛见刘掌柜愁眉不展,便问他咋了,刘掌柜就把自己的为难之事说了出来。小笛沉默了一会儿,说,既然刘家骥与刘家成的孝心不差上下,那不如试试他俩谁最能干,谁最能干,便把那块招牌传给他。刘掌柜一想,觉得这个办法倒是值得一试。
于是当天他便让两个儿子,一个赶往梧州,一个赶往池州,去和那里的店铺谈生意。以一个月时间为限,刘掌柜是这样盘算的,梧州、池州距离徽州城都有三百多里的路程。在一个月的期限内,哪个儿子谈下生意多,便说明哪个儿子最能干。
刘家骥去的是梧州,他进了城之后,找了一家店铺,试图说服老板买卖满堂春的糕点,可那老板却拒绝了,他说,梧州城里有不少的糕点作坊,自己何必舍近求远去跟远在徽州城里的满堂春做买卖?一连三天,刘家骥都缠着那位老板谈生意,可那老板总是懒得搭理他。第四天,那老板又对刘家骥不理不睬,刘家骥正无计可施。
一个老汉走进铺子,看样子是想买糕点,老汉在铺子里看了一圈,往铺子外走去。刘家骥连忙拦住了他,为他介绍起铺子里的各式糕点来。这四天里,刘家骥曾自掏腰包,尝过了铺子里的不少糕点,因此他介绍起来头头是道。老汉动了心,买了几大包糕点。老汉走后,那老板再也不好意思不理睬刘家骥了,他连忙请刘家骥坐下喝茶。
刘家骥趁机拿出了几样自己带来的满堂春糕点,请老板品尝。那老板品尝过后,发现这些来自徽州的糕点的口感与梧州众多的糕点坊制作出来的糕点大有不同,吃起来别有风味。于是这生意就成了。当天,刘家骥又赶往另一家店铺。
再说刘家成,他赶到池州后进了一家店铺与老板谈生意,可那老板也不愿意同远在徽州的满堂春做生意,一连两天生意都没谈成。第三天,刘家诚来到了店铺中,正在思考怎样才能说服那老板。忽然天下起了大雨,这时正巧那老板的一批货物被运到了店铺门前,如果不尽早将货物搬进铺子里,那损失可就大了。
刘家成想都没想,立即又抱又扛帮着搬运起货物来。不一会儿,货物搬完了,刘掌柜却被淋了个透。那老板过意不去,便推心置腹地与刘家成谈起生意来。一个月的期限到了,兄弟二人按时回到了家中。刘掌柜一问,结果不禁傻了眼,两人在一个月的期限内,用套近乎、攒交情的法子,分别与五家店铺谈成了生意。
两人谈成生意的店铺数量一样多,一样能干,那块招牌该交给谁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刘掌柜天天左思右想,却怎么也想不出个结果。这天,刘掌柜正要询问小笛却有没有别的法子,忽然,小笛接到了他的家里人托人捎来的一个口信,他的父亲病倒了,小笛急着想连夜赶回远在六十里外的乡下老家。
这时,刘家成举着一只灯笼走了过来,说要送小笛回家。六天后,刘家成和小笛回到了满堂春作坊,小笛顾不上喝口茶水,便立即干起活来。刘掌柜一问才知,这几日刘家成都呆在小笛家,小笛的父亲的病已经好了。望着刘家成疲惫的脸色和小笛卖力的身影,刘掌柜忽然心中一动,当天晚上刘掌柜说出了自己的决定,他将把满堂春的招牌传给小儿子刘家成。
刘家骥很不服气的问父亲:“为何要把招牌传给刘家成?”
刘掌柜说道:“你俩都很孝顺,又都很能干,我一直拿不定主意该将招牌传给谁。这回,小笛的父亲生病一事终于让我拿定了主意。”
原来,刘掌柜见刘家成,不但连夜将小笛送回了家中,而且在小笛家一连呆了六天,帮着请医问药,直到小笛父病好,不禁想到,满堂春之所以生意这么红火,与伙计们的尽心卖力很有关系。刘家成体恤伙计,如果把满堂春交给他,他必定能领着伙计们齐心合力的把生意做得更红火。
听完父亲的一番话,刘家骥若有所思,久久不语。一个月后,刘掌柜将满堂春交给了刘家成,而刘家骥则另开了一家作坊,另立了一个字号。
我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