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章 杂志社来了篇乡邮小说(2 / 2)1979:开局林黛玉赠我青丝首页

而这样的片段可不止一段,往下看还有不少。

“山中树丛茂盛依旧,石板路的裂痕带着浓厚的历史感,父子间却更加沉默无语。生疏有余,亲近不足。儿子仿若回到了儿时,那个忙于工作常不归家的父亲,从不苛责大骂于他,却每每令他思念的同时心生惧意,连一声‘爸’都难以启齿。”

像这段,有情有景,情感真切,徐颖很容易就代入了儿子的视角,理解了儿子对父亲那种复杂的感情。也道出了父子间那段有些尴尬的关系。而且还和开头父亲带着醋意说的那句“妈妈的叫得亲”前后呼应。原来儿子竟连一声“爸”都没叫过。

这文笔真的好,也难怪这个叫苏沐的作者敢说出“不接受修改”的话。

徐颖看进去了。

随着剧情的展开,父亲的形象也在她眼中变得更加鲜明。比如村委会那段剧情,父亲和儿子闲聊的时候,让儿子别学他,为抄近道老趟冷水,落下病根。

儿子直接问了一句:“你趟冷水谁知道?”

父亲是这样答的:“这条路啊就我一个人跑,我又不能整天跑到领导面前叫苦。一个月前支局长陪我跑了一趟,他掉了眼泪说他该死,怎么当了两年的局长就没想到这条路那么苦。他说他要给我记功,没想到啊,他一面让你去培训,一面让我退休。”

“那乡里村里的,也不给你写封表扬信?”儿子又问。

“我没让发,哪里有自己给自己投递表扬信的。再说,谁又表扬他们呢。”这是父亲的回答,他还特意告诫儿子:“你也要记住了,不兴自己喊苦。”

看看,父子俩这一问一答,寥寥几语,一个爱岗、敬业、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乡邮员形象跃然纸上,让人动容,让人敬佩。

徐颖也大致明白这篇小说要写什么了,大概是通过儿子的视角,慢慢展开一个乡邮员的故事。

而听了父亲的话语后,儿子却还是为父亲鸣抱不平。因为他觉得父亲这样辛苦,什么都没得到。结果当他们走出村委会的门口,眼前的一幕却让儿子楞在了原地。

全村聚焦,笑容满面,夹道欢迎。儿子突然明白父亲到底得到了什么。这般送到村口的感念与善意,父亲眼中的欣慰是那么的明显,怎么能说父亲什么都没得到呢?

徐颖也被村民与乡邮员之间那份真挚的情感所触动。

等到徐颖看到瞎子五婆那段剧情,看着看着,徐颖就红了眼。因为太让人心酸和感动了。

瞎子五婆的遭遇让人心酸。

儿媳妇难产死了,儿子外出打工,留下一个孙子。五婆靠熬蛇羹将孙子抚养长大,供孙子上学,结果孙子学成,一去再不复返。连他爹去世都没回来,老太太哭儿子想孙子,就什么都看不见了。

儿子死了,孙子的来信成了五婆唯一活下去的希望。

可那孙子就不是人。

“抚育者一心奉献,受恩者并未一心反哺,反而对这片养他的土地厌恶惧怕。”徐颖看到这一句,差点为苏沐拍案叫绝,因为形容得太好了。

五婆那个孙子就是个畜生,猪狗不如。他竟然忍心将五婆这位从小与他相依为命的孤寡老人扔在大山里,要知道,五婆不但孤寡,还瞎了啊,很难想象平时五婆是怎么生活的。

你如果害怕大山,完全可以将五婆接出去外面生活啊。可那孙子就不,不但将五婆这个孤寡老人扔在大山里,平时居然连给五婆写封问候信都不愿意,这不是畜生是什么?

而老乡邮员的做法让人感动。

“信口开河”的情节太动人了,老乡邮员十年如一日,每隔十天半个月就会来看望五婆,拿着一张空白的白纸信口开河给五婆念信,以孙子的口吻诉说着对五婆的关心。

不但如此,老乡邮员每次都会往空白的信封里塞上10块钱,补贴五婆。徐颖真心被老乡邮员的做法温暖到了。要知道,老乡邮员的工资也不高,顶多五六十块啊。

受恩的亲孙子不管不顾,没有任何关系的老乡邮员却关怀备至,不得不说,这是个莫大的讽刺,却也让徐颖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

这个情节,让老乡邮员再次贴上了一个标签:善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