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章,灰飞烟灭(1 / 2)我是赵云的大哥首页

在朱儁部未至之前,赵弘部已经占据了宛城,宛城墙高河深,易守难攻,不失为一个好据点。

待朱儁率军前至,赵弘部已经集中兵力据守宛城,朱儁安营扎寨之后,便引军前来东南城门前叫阵。

赵弘也是不知死活,仗着己方兵力更多,又是据城而守以逸待劳,竟然派遣韩忠率精锐兵马出城应战。

朱儁大手一挥,派出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率兵迎战韩忠,而朱儁自己则率两千精锐转攻宛城西北方向。

赵弘恐怕失城,急忙招回韩忠部,韩忠部急忙掉头回城,刘备三兄弟岂肯错过这等战机,毫不犹豫地率军从背后掩杀,斩获良多。

首战失利,赵弘再也不出城应战,只是固守,朱儁也不下令攻城,只是将宛城团团围困。

怎么说呢,在出城打不过的情况下,固守城池是没错,不过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固守待援,能够等来援兵,固守才有意义,不然固守就是等死,死得早或晚罢了。

赵弘部现在就是这么情况,基本可以说是在等死,外面的黄巾军是很多,可是他们自己都自顾不暇,又那里管得了赵弘等人。

尤其是在张角三兄弟先后伏诛之后,黄巾军已经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战,自生自灭。

黄巾起义有如昙花一现,从震惊天下到灰飞烟灭不过是一刹那。

朱儁也是考虑到了这些,才下令全军围而不攻,赵弘部只是案板上的肉,蹦哒不了多久,又何必去打损兵折将的攻城战。

果然,在不久之后,宛城城内断粮,守卫宛城东南方的韩忠遣使向朱儁求降,朱儁不许。

“昔高祖之得天下,盖为能招降纳顺,公何拒韩忠耶?”这时刘备就有些不解,敌人求降,兵不血刃,这不是好事么。

“彼一时,此一时也。昔秦,项之际,天下大乱,民无定主,故招降赏附,以劝来耳。今海内一统,惟黄巾造反,若容其降,无以劝善。使贼得利恣意劫掠,失利便投降,此长寇之志,非良策也。”朱儁眼见形势一片太好,也就有心为刘备解释一二。

“公言之有理。”刘备点了点头,想了想又说:“若不纳降,想那城内贼人万众一心,拼死一战,岂非得不偿失,不如围三缺一,众贼必不会恋战,或会弃城而逃,几可擒也。”

怎么说呢?

刘备的想法没错,兔子急了还咬人,何况是十几万已经铁了心造反的人,那怕受降了再杀,也好过逼其拼命。

朱儁的观点也有理,对于造反的人不杀不足以告诫世人,造反则死,没有其他选择,如果造反失败,投降就可以,那么造反的人只会越来越多。

刘备和朱儁都没错,那么错的就是黄巾军了,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刘备和朱儁从没想过,黄巾军为何要造反,谁又会没事造反,不就是因为活不下去了才造反,左右都是个死,不造反才怪。

当然,也许刘备和朱儁都知道黄巾军为何造反,只是他们选择视而不见,只是把一众黄巾军当作罪该万死的贼人,当作晋身的阶梯。

在刘备的提议下,朱儁放开了宛城东南方的包围,挥兵攻打宛城的西北方,已经心生去意的韩忠很配合地率部突围。

韩忠部弃城而逃,被早早埋伏的朱儁和刘备三兄弟率军掩杀,战乱之中,韩忠被乱箭射死,其部死伤大半,余者四散而去。

正在朱儁等人率兵追杀之时,赵弘和孙仲率大部前来,与朱儁部杀成一团,虽说刘备三兄弟悍勇,但是赵弘部兵马更多,朱儁不敢恋战,引军而退,离宛城十里处才安营扎寨。

朱儁部才安营扎寨不久,只见从正东驰来一支兵马,为首一将,正是孙坚。

孙坚,字文台,生得广额阔面,虎体熊腰,是吴郡富春人,是孙武之后,今见黄巾乱起,遂聚拢乡勇,并淮泗精兵一千五,前来助战。

朱儁大喜,当即命令孙坚攻打宛城南门,刘备攻打宛城北门,朱儁自己打宛城西门,独留东门不攻。

孙坚也不负众望,身先士卒,首先登城,赵弘率兵来战,被孙坚一刀砍死。

赵弘一死,孙仲引军向北门突围,遇上刘备三兄弟,被刘备张弓一箭射杀。

随后朱儁带大军掩杀,十数万黄巾军死伤大半,只有为数不多的人逃走。

至此,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落下帷幕,从轰轰烈烈到灰飞烟灭,不过数月时间。

虽然说黄巾起义失败了,但是给予了大汉王朝致命的一击,让本就千疮百孔的大汉王朝更是摇摇欲坠,随时可能分崩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