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章 故事的名字叫呀司马缸砸缸(2 / 2)90后的语文课首页

或许很多同学并不知道,司马光、王安石、苏轼不仅仅是同一个朝代的,还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我们通过文学作品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不妨在这里聊聊3人之间的历史关系,重新认识一下司马光。

话说宋神宗时,王安石作为改革派,得到皇帝重用,担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主持变法工作,破解有宋以来不断严重的三冗问题——冗员(当官的多)、冗兵(当兵的多)、冗费(各种政府运转开支多)。

王安石宰相提出了一系列“开源”的改革举措,比如“青苗法”——每年二、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等夏秋收获后连本带息再还给官府。比如“方田均税法”——丈量全国土地,按土质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并借机摸清全国被隐瞒的土地数量。还有“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为了提高军事战斗力,提出了“保甲法”、“裁兵法”等等。

虽然历史教科书中把王安石分为改革派、把司马光分为保守派,但其实司马光只是比较反对王安石提出的改革举措中的部分内容,比如“青苗法”,认为县官有了放贷的权力后危害会很大。而我们著名的大文学家苏轼可能是政治经验不足,在一把手主推改革事业的时候,他上书谈论变法的弊端,惹得王安石愤怒。后来言官给一把手宋神宗打苏轼的小报告,苏轼就自己主动请求到地方上去挂职锻炼。

因变法,引出了北宋政坛长期的新旧两党之争。司马光看到自己的好友和同僚因反对变法被罢官、贬职,愤然上书,留任一闲职,花15年左右时间编撰完成了《资治通鉴》(由神宗赐名)。而苏轼因“乌台诗案”差点被新党搞死。

神宗死后,他儿子接班,皇太后启用司马光为相,征询治国方略。这时候司马光上书痛斥变法的弊端。经过这十几年的变法,之前王安石提出的各项改革举措也确实出现一些问题。连带着,司马光上书请求给苏轼等人恢复原职。苏轼同志东山再起。

自此,王安石变法的政策开始逐步被废除。王安石也被贬出京。

不过,回到帝都的苏轼看到旧派疯狂打压新派,觉得新旧两党的性质都差不多,便对旧派上位后出现的严重腐败问题进行抨击,引起旧派不满。他又自请下拍外地锻炼。我们的苏同志虽不能“文体两开花”,好在为我们留下不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另外跟大家科普下苏轼被“发配儋州”的恶劣程度。我们语文课在学习苏轼作品,包括其他著名人物的诗词作品时,老师都会讲述作者的个人简历。苏轼后来被贬官至儋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那时候的海南,还是比较荒凉的地界,先不说生活的怎么样,光是从帝都开封一路走过去赴任,都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比如,现在让你去西伯利亚当什么森林保护办事处处长,没有交通工具,让你一路或步行、或坐马车、驴车,你会不会很开心?等你到那里,差不多需要半年时间。

虽然三人在政治上有不少恩恩怨怨,但在文学上,三个人都有自己的成就。其中,苏轼与王安石还位列“唐宋八大家”。王安石被罢职后,在江宁(现在的南京)与苏轼见过面,俩人在一起只谈诗文、好不快活,王安石成为被苏轼肯定的男人。

至于今天的主人公司马光同志,为现在的史学研究,也为现在的高考语文题落下了丰富的资料。

大家不会忘记那道必考的古文题吧,一篇文言文,然后让你翻译句子。会考哪些文章,题库我这里已经说的够明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