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0章 福之祸伏焉(1 / 2)地囚佚事首页

那汉白玉大石碑上,都是龙飞凤舞的古篆体字。有人识出天头上横书的两字,翻译到这天就是“诏封”字样。下面竖写的则是“徐嘉山”三个大字。

“徐嘉山“三个大字的左右又各有一竖行小字,右侧书“法外道场”,左侧写“不役不赋”。

天柱山凭空消失了一半,由原来的一柱擎天、俯览众山小变为矮矬墩,上面怎么会有石碑呢?

原来徐嘉在天柱山修仙飞升之后,怜悯郑家峪谷地的一方百姓的清苦,就入皇帝梦境,为这一方百姓讨取来了福利。特别留下“不役不赋”的字样并立碑示证。

不止如此,自天柱山上天去了一半后,郑家峪谷地风调雨顺。

不过,对郑家峪影响较大的事,是八卦湖旁边的碑文。碑文.传遍郑家峪盆地,有聪明识事者,便思一定是有高官权贵奉旨在此修行,才敢立下这样的石碑,留下这样的碑文。

高人修了功德圆满之后,拔地升天。这里作为高官的修仙道场,也必然成为高官修仙的纪念地,也必然有特殊的照顾旨令。说这里是山灵地福一点也不为过。

碑文上的“诏封”字法,足以解释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为。

人们都十分相信风水地理的。有语道吉祥宝地,福祚绵延。人们想若搬迁到徐嘉山上去居住,一定能沾仙人之福气,托特殊旨令的恩惠,延泽子孙。

于是郑家峪人有这样想的,也有人这样做了。做了的,都是不甘平庸、胆大有为的人。

他们认为富贵险中求,想富贵就必须到富贵地上去。于是陆陆续续就有人迁上这徐嘉山来,在这山上落地生根。

至于那些有想法而不做的,多是谨小慎微的人。他们因为敬畏神圣,反而对徐嘉山敬而远之,或曰“命微不能安大福,亵渎灵地或遭罪”。这些人庸俗而知足,认为平安就是福。他们不求大富大贵,所以不肯冒险向山上迁居。更多人则以山上居住、山下种田不方便为借口,掩饰自己不敢冒险的谨小慎微之心。

而事实上,也有因人往山上搬迁未成,却从山道上滚落致残的。

上山者自上山,守居者自守居。因此,徐嘉山上倒免了人多为患之虞。

企望福地荫泽子孙而迁居到徐嘉山上的,其中就有郑、徐两姓居多。

迁居到山上居住的人,后经几代繁衍生息,山上渐渐颇具村庄规模。

或许真是地灵人杰,出生在徐嘉山上的后代人中,果然陆续出了一些人物,有文有武,也有文武双全的。这些人物都走出了大山,实现了鱼跃龙门的阶层大跨越。

上山的人求福得福的愿望实现了,但其中也有奇怪之象。这便是郑姓人多喜读书摩文,但最好的也只能得中秀才,做个私塾教师,却难得进一步中举升官。

徐姓中人则文武双攻,代代能人辈出,多有出仕入宦之人。

他们的能人中,为文则是妙笔生花、舌绽莲花之才,这些人中举中魁,官运亨通,步步高升;为武者则能弓马娴熟、偷天换日,参军入伍不乏将军。

俗语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所以徐家一有人出山做了大官,便举家徙居于外,享大都市荣花富贵去了。

但是,徐家出去的人富贵不忘根。他们人去留院在。

何谓人去留院在呢?就是出山混出头来的人,都把老家旧居修缮的富丽堂皇,就是常年不住人。有点占着茅坑不拉屎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