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和元年。
济州城南小黄山,山上有一座无名道观。
道观年久失修,围墙残破,就连观内供奉的三清神像都布满裂纹,给人一种破败之感。
道观后山的一片竹林中,有一位身穿破旧道袍,相貌清秀,气质脱俗的青年道人,正跪在一座坟头烧着纸钱。
“师尊,你从小就告诉弟子,咱们这一脉师从太平道大贤良师张角,当秉承祖师遗志,开创黄天之世!”
“但您太高看弟子了,弟子苦修《黄天大法》十二年,才堪堪修炼到第一重,放眼江湖也就是三流水平。”
“按照《黄天大法》的记载,此功分为九重,越往后修行越难,花费的时间倍增。”
“弟子六岁开始修行,修成第一重花了十二年,想要修成第二重需要二十四年,第三重四十八年。”
“等弟子突破一流境界时,已经是九十岁高龄了,半只脚踏入黄土。到时候再遵循祖训,下山传道,您觉得有意义吗?”
“弟子没有您的大毅力,不想一辈子困守道观。您运气好,有我这个弟子送上门来,还能传承太平道衣钵。”
“但如今道观破成这样,几年也见不到一个上香的。弟子要是不出去走走,咱们这一脉的传承就要断了。”
“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您不说话,我就当您默认了!”
青年道人名叫殷俊,道号清微,是无名道观的一个小道士。
他刚出生不久,就被遗弃在道观门口。
他师傅殷山当时已经六十多岁,受限于非一流高手不得下山的祖训,一生都困守在道观中。
眼看自己这一脉即将传承断绝,突然有一个弟子送上门来,殷山老道的心情可想而知。
殷山老道对殷俊的培养可谓是尽心尽力,不仅用黄天真气帮他温养身体,更是将道观为数不多的修炼资源全都用在他身上。
正是殷山老道倾尽一切的培养,才让只有下等根骨的殷俊,在弱冠之龄突破至三流境界。
说实话,但凡有一线希望,殷俊也不愿意违背祖训,违背师尊的意志,提前下山行走江湖。
可他真的没办法,没有足够的修炼资源,靠自身苦修,极有可能和师尊殷山道人一样,到死都无法突破一流境界。
哪怕运气好,侥幸突破一流境界,那时都九十岁了,还有什么好折腾的?
在师尊殷山道人羽化后,殷俊守灵七天,也苦思了七天,终于做出了这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师尊,弟子要下山了!”
“等到弟子在江湖上闯出一些名堂,一定会重修道观,广收弟子,将咱们这一脉发扬光大!”
“要是真有机会,弟子一定秉承祖师遗志,开创黄天之世!”
殷俊说完,恭恭敬敬的给师尊磕了三个响头,这才起身从地上站起来。
拍了拍裤腿上的泥土,转身向道观走去。
无名道观占地十来亩,是前后两进的院子,依稀能看出鼎盛时期的繁荣。
推开木头大门进去,就是前院正殿,供奉着三清祖师的神像。
左侧偏殿供奉着太平道的创派祖师,大贤良师、天公将军张角,地公将军张宝,人公将军张梁。
至于右侧偏殿则是供奉着他们这一脉的历代祖师牌位,从上至下共有五排,共计十五个牌位。
也就是说,太平道传至他这一代,已经是第十六代。
而他则是太平道第十六代大贤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