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守文哈哈一笑,拍了拍周明海的肩膀:“好作品自然值得等待,但我也得提醒你,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嘛。”
方唐镜不禁小声嘟囔:“庄馆长啊,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刚写完下卷,您就着急看完了,还说别人!”
周明海耳朵尖,闻言笑眯眯地看向庄守文:“哈哈,老庄,你这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啊,还玩起了‘假公济私’的把戏!”
庄守文笑而不语,那笑容里藏着几分得意。
接着,周明海转向方唐镜,语气诚恳而热烈:“小方,你的《活着》在全国可是引起了大轰动,我们《收获》决定在上海举办一场文学沙龙,特别邀请你作为嘉宾发言,分享你的创作心得。”
“真的吗?太荣幸了!”方唐镜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
周明海点点头,继续说道:“这书一出来,就火了。暑假还没过完,《活着》就已经在文学界和读者中引发了热烈反响。”
“是啊,我也听说了。”庄守文感慨道,“这不仅仅是因为故事本身,更是因为它触动了人心,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声音。”
周明海接过话茬:“确实,《活着》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出现,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社会的复杂与变革的渴望。不过,小方,你得有心理准备,这样一部作品,自然会引来不同的声音。”
方唐镜点头表示理解:“我明白,艺术总是多面的,能够引发讨论,正说明了它的价值所在。我会珍惜这次机会,和大家分享我的创作历程和思考。”
周明海拍了拍方唐镜的肩膀,鼓励道:“很好,有这样的心态,未来可期。我们期待你在文学沙龙上的精彩表现。”
三人围坐一起,继续深入探讨着《活着》背后的意义,以及在这个变革时代中文学的力量与责任。
随着讨论的深入,方唐镜愈发感受到自己作品的重量,它不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堆砌的故事,更是时代脉搏下的一次深刻回响。
他心中涌动着一种责任感,想要通过自己的笔触,去记录、去反思、去启迪。
周明海看见年纪轻轻的方唐镜,心中忍不住问道:“小方啊,你年纪轻轻,为什么能写出那么沉重的乡村生活?”
“其实,在创作《活着》的过程中,我也经历了许多内心的挣扎。”方唐镜缓缓说道,“有时候,我会问自己,这样的故事,这样的苦难,是否太过沉重,是否会让读者感到压抑。但后来我意识到,正是这些真实的苦难,才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更加明白生活的意义。”
周明海闻言,眼神中闪过一丝赞许:“这正是文学的力量所在,它能够穿透表象,触及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你的《活着》做到了这一点,它让读者在泪水中看到希望,在绝望中寻得坚韧。”
庄守文也点头赞同:“而且,你的作品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在这个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我们需要更多像《活着》这样的作品,来激发人们的思考,推动社会的进步。”
“是啊,文学应该成为时代的镜像,映照出社会的真实面貌,同时也要成为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方唐镜感慨道,“我会继续努力,用我的笔,去记录这个时代,去书写更多触动人心的故事。”
三人相视一笑,仿佛达成了某种默契。他们知道,虽然文学的道路充满挑战,但只要心怀热爱,坚持创作,就一定能够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活着,但不局限于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