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726-779),李亨长子,762-779年在位,年号宝应、广德、永泰、大历。李豫为人仁孝温恭,深受祖父唐玄宗宠爱。最初以皇孙身份受封广平王。安史之乱时随父前往灵武,肃宗称帝后,被拜为天下兵马元帅。作为名义上的唐军统帅,统领郭子仪等诸将先后收复长安、洛阳。凭借收复两京之功相继进封楚王、成王。乾元元年,被册立为皇太子。宝应元年,肃宗病死,李豫被宦官李辅国等拥立为帝。同年命其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统仆固怀恩等大败史朝义部叛军,收复洛阳及河北诸郡,至次年彻底平定安史之乱。吐蕃乘乱攻占河西、陇右之地,并于广德元年长驱占领长安,李豫出逃陕州,随后起用郭子仪击破吐蕃。永泰元年,又用郭子仪等平定仆固怀恩之乱。此后藩镇势力壮大,开中晚唐藩镇割据之先河。大历十四年,李豫于大明宫紫宸内殿崩逝。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实为世宗),葬于元陵。
13.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李适(742-805),李豫长子,780-805年在位,年号建中、兴元、贞元。李适最初被封为奉节郡王。宝应元年担任天下兵马元帅,改封鲁王、雍王,在名义上统军平定安史之乱。次年拜尚书令。广德二年,被立为皇太子。大历十四年,李适即位。李适在位前期,以强明自任,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用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颇有一番中兴气象。之后任用幸臣卢杞等,并在全国范围内增收间架、茶叶等杂税,致使民怨日深。建中二年,李适发动削藩战争,但因社会和政治条件不成熟,反而致使四镇之乱与泾原兵变接连爆发,他被迫出逃,辗转奉天、梁州等地,最后依靠宰相李泌及大将李晟、浑瑊等人协力平乱。执政后期,转而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并对藩镇多事姑息。贞元二十一年,李适于会宁殿驾崩,享年六十四岁,在位二十七年。谥号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葬于崇陵。
14.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李诵(761-806),李适长子,805年在位,年号贞元、永贞。李诵初以皇长孙,册封宣城郡王。大历十四年进封宣王,建中元年册立为太子。[慈孝宽大,仁而善断,涉猎诸艺,擅长隶书。贞元元年,组织了“奉天保卫战”的胜利。贞元二十一年正式继位,即位后,立即重用王叔文等推行改革,抑制宦官。此举引起一些守旧大臣与宦官们的联手反对。805年8月,宦官逼迫李诵退位,让其禅位于太子李纯。贬逐二王(太子侍读、翰林待诏王伾、王叔文),又将韦执谊、刘禹锡、柳宗元、韩泰等八人贬至外州任司马,改革失败。此事件被学界称为永贞革新,又称二王八司马事件。806年,李诵病死,终年46岁。
15.宪宗圣神章武皇帝李纯(775-820),李诵长子,806-820年在位,年号元和。李纯幼时经历了泾师之变,促使其过早成熟,少年时期胸怀大志,常翻阅历朝实录。贞元四年,封广陵郡王、开府仪同三司。贞元二十一年四月,册为皇太子,同年八月即位。即位后,李纯利用唐德宗以来积蓄的财力,重用主张裁抑藩镇的大臣杜黄裳、武元衡、李吉甫与裴度等人,坚决用兵,取得了较大的胜利。在政治上赋税按省估折纳,规定观察使须先征用所治州之税,不足时方可征所属其余州之税,减轻了纳税者的负担。下诏蠲租税,出宫人,绝进奉,禁止南方掠卖奴婢。其晚年好神仙,求天下方士为他合长生药,而多服金丹性转躁急,左右宦官往往获罪。元和十五年,李纯为宦官陈弘志等人谋杀。
16.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李恒(795-824),李纯第三子,821-824在位,年号长庆。李恒初封建安郡王,唐宪宗登基后进封遂王。元和七年,其异母长兄惠昭太子李宁卒,唐宪宗立其为太子。即位后,流放制造丹药的方士,罢宰相令狐楚、皇甫镈。长庆二年,以李逢吉为相。同年,宦官打毬堕马,唐穆宗受惊,致患风疾,足不能履地,朝政为宦官王守澄与宰相李逢吉所掌控。次年,又拜牛僧孺为相。李恒君臣以为天下无事,推行消兵之策,导致被裁撤的兵士无以为生,啸聚山林,社会动荡。长庆四年正月,因服食金丹之故驾崩,年30岁。
17.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李湛(809-827),李恒长子,824-827在位,年号宝历。长庆元年,加封景王。长庆二年,册立皇太子。长庆四年,即位于柩前,时年十六岁。在位期间,礼遇朝臣,耽于玩乐。蔡东藩评价:“唐敬宗在位二年,未尝行一虐政,且于裴度、李绛、韦处厚诸臣,亦知其忠直可用,非直淫昏无道者比,而卒为逆阉所弑者,好游宴,暱佞幸故也。”沉迷蹴鞠和打夜狐,不爱理政。任由权宦王守澄勾结宰臣李逢吉,排斥异己,败坏纲纪,引发染工暴动事件。宝历二年十二月初八辛丑日,为宦官刘克明等所弑,年仅十八岁,谥号“睿武昭愍孝皇帝”,庙号敬宗,葬于庄陵。
18.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李昂(809-840),李恒次子,826-840在位,年号宝历、太和、开成。李昂性格恭俭儒雅,悲悯仁慈。在长庆元年,被封为江王。宝历二年十二月,被宦官拥立为帝。即位后李昂勤政爱民、厉行节俭,对宦官专权“心愤仇耻,志除凶慝。”太和九年,李昂与重臣李训、郑注等,发动“甘露之变”,企图消灭宦官势力,事败后遭到软禁。开成五年,李昂抑郁而终,年仅三十二岁,谥号“元圣昭献孝皇帝”,庙号“文宗”,安葬于章陵。
19.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李炎(814-846),李恒第五子,840-846在位,年号会昌。李炎于长庆元年被封为颖王。开成五年正月,唐文宗疾重,李炎被诏立为皇太弟,废太子。唐文宗去世后,李炎即位。次年,改元会昌。李炎即位后,贬逐牛党,召淮南节度使李德裕为相。李党陈夷行、李让夷等亦先后为相,一时形成李党独掌朝柄的局面。李炎对宦官亦稍加挫抑,拥立他的大宦官仇士良亦被迫致仕。会昌三年,其命诸道平定昭义刘稹叛乱。会昌五年,李炎下令拆毁全国佛寺,没收大量良田和寺院财产,史称“会昌法难”。与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灭佛共称佛教“三武之祸”。晚年因服用方士所炼的金丹,性格急躁,疾久未平。会昌六年,李炎去世,葬于端陵。
20.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李忱(810-859),李纯第十三子,846-859年在位,年号大中。李忱于长庆元年获封光王。会昌六年,唐武宗死,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拥立,登基为帝。李忱在位时一反武宗所为,恢复佛寺,杀道士赵归真等,贬逐李德裕,起用牛党令狐绹等。同时勤于政事,整顿吏治,并限制宗室和宦官,为死于甘露之变中的大部分官员平反。在对外方面,击败吐蕃、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并接纳归唐的张议潮,设置归义军。他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且能恭谨节俭,使局势稍安。大中八年,与令狐绹谋除宦官,事泄,导致南衙北司之争更趋紧张。自大中十二年后,因所用将帅管理不当,各藩镇也相继发生叛乱。大中十三年,李忱因服长生药中毒,于大明宫驾崩,享年五十岁,在位十三年。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葬于贞陵。后加谥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21.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李漼(833-873),李忱长子,859-873在位,年号大中、咸通。李漼于会昌六年,被封郓王。大中十三年,唐宣宗病危,为宦官王宗实等矫诏立为太子。在位期间,怠于政事,不能纳谏。又喜宴游,每行幸,扈从动辄数万,所费不可胜计。李漼不仅宠信宦官,而且其所用宰相路岩、韦保衡等皆非其人。朝内贿赂公行,大臣弄权,随意贬逐官员,导致浙东、安南、徐州、四川相继发生动乱,内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咸通十四年,病卒,年四十一岁。
22.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李儇(862-888),李漼第五子,873-888年在位,年号咸通、乾符、广明、中和、光启、文德。初封普王,热衷游乐,擅长马球。唐懿宗弥留之际,在宦官田令孜等人拥戴下,成为皇太子,改名李儇。咸通十四年,柩前即位,时年12岁。在位期间,权宦田令孜把持朝政,政局日益混乱,引发王仙芝、黄巢起义。长安失落后,逃亡蜀地。期间,调动各镇节度使平定黄巢起义,返回长安。光启年间,经历盐池之争和襄王之乱,身体每况愈下,末年引发节度使割据,唐朝至此分裂,临终传位于弟弟李晔,即唐昭宗。文德元年去世,年仅27岁,追谥“惠圣恭定孝皇帝”,庙号僖宗,安葬于靖陵。
23.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李晔(867-904),李漼第七子,888-904年在位,年号文德、龙纪、大顺、景福、乾宁、光化、天复、天祐。李晔攻书好文,尤重儒术,神气雄俊。咸通十三年,受封寿王,赐名为“杰”。乾符四年,领幽州大都督。文德元年,受封皇太弟,改名为“敏”,随后在观军容使杨复恭拥戴下即皇帝位,翌年改名为“晔”。任内尊敬朝臣,励精图治,发动平定四川陈敬瑄、河东李克用的战争,最终消灭田令孜,重挫李克用。然而,中央禁军折损大半,导致朝廷有效兵力不足,坐视宣武节度使朱温做大,逐步成为中原霸主,为唐朝灭亡埋下祸根。统治后期,一直受制于李茂贞与朱温。天祐元年,为宣武节度使朱温所弑,时年三十八岁,谥号圣穆景文孝皇帝,庙号昭宗(曾一度改谥恭灵庄闵孝皇帝,庙号襄宗),葬于和陵。
24.昭宣光烈孝皇帝李柷(892-908),李晔第九子,904-907在位,年号天祐。李柷于乾宁四年,受封为辉王。天祐元年,朱温命朱友恭、氏叔琮等人弑唐昭宗后,蒋玄晖矫诏立李柷为太子,更名柷,即位于唐昭宗柩前。李柷在位期间,形若傀儡,政事皆为朱温所掌。天祐四年,朱温逼迫李柷禅位于他,唐王朝就此灭亡,朱温封李柷为济阴王,徙曹州。朱温代唐后,李克用、王建、李茂贞等人仍以唐为正朔,朱温为稳固其地位,于天祐五年鸩杀李柷,以王礼葬于济阴定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