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91章 灭梁,大一统(2 / 2)毒士:活阎王驾到!百官通通闪开首页

萧九龄眼巴巴地等着他往私事上多想一想。

程彧一时哑然。

呃,以梁国为聘的事,自然不能传得天下皆知,但,他也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人。

国事可以众臣一起商议,爱情这回事,两人足矣。

“九龄你既然为梁国为聘,那我便以天下为回礼,等我一下。”

程彧起身前往书房。

不多时,便搬来了一摞他亲自撰写的书籍。

萧九龄不解地眨巴着眼睛:这,就是天下吗?

“来,看看。”

程彧拿起最上面的一本书,递给萧九龄。

论持久战?

萧九龄翻开只扫了一眼,凤眸圆睁,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新鲜的知识。

这一看,直到看完,她才意犹未尽地合上书本,打算有空必须再重新读一遍。

“文和,你还说你不擅长行军打仗,你能写出这种着作来,你这叫不擅长?”

程彧谦虚一笑:他真的不擅长行军打仗,但他擅长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更是把那些历史名人的丰伟伟绩和他们的着作,全部读进了心里。

“九龄,这些书,是关于治世还有打仗的内容,我不敢保证是面面俱到,但我能想到的全部写下来了,有了它们,我们统一天下的理论指导就有了,剩下的,就是吸引大量的人才,越强越强。”

“文和,你不会是想着功成身退吧?”

萧九龄话刚说完,身体跌入了一个温暖的怀抱。

程彧的笑音在她头顶上响起。

“从今往后,我会换个身份支持你,有些事我当官员时能做,当国父时,便与你一样,是这个国家的体面,便不能再做了,功成是一定会成的,至于身退,等到天下统一,后继有人时,我们再一起退,可好?”

“我……我听你的。”

……

神武二年六月,武帝萧九龄收服梁国,推行各种大周政令,发展当地特色经济产物,开荒种田,工部推出的曲辕犁、秧马等物,大大提升了当地产量,当地百姓还特意为新帝建了圣祠供奉。

神武二年十月,位于大周西北之地的西胡,吞并内政混乱的东胡,形成胡族一统之势,屡犯大周北境,被边关将士击退,百姓虽无伤亡,但将士死伤惨重。

同年腊月,帝诞下龙凤胎,国父程彧宣告:好事成双,全国免税两年,举国欢庆。

神武三年三月,滇南国内乱,白启率领四十万大军攻入滇南国国都,恢复数百万奴隶的自由身,发放户籍与田地,结束了滇南国数千年的混乱与奴隶制度。

白家军负责驻守拓展的南部边境线,时任副将的秦君宝,与十五万左军女将领程果果,率领三十万大军回京。

神武三年腊月,胡族南下,侵犯大周边关。

被早有准备的秦君宝,以“天雷”轰平,与此同时,程果果率领的五千特战队,奇袭胡族王庭,胡族投降,割让千里国土,并答应与大周互商。

神武六年五月,十万大军从胶东沿海而上,收服高丽及周边小国。

神武十三年腊月,胡族国王试图再次发动战争,部族无人响应,并发生武装叛乱。

神武十五年,在礼部尚书张驰的斡旋,以及各种火器的压制下,胡族归降大周,西域诸部与附庸胡族的小国家,一同归属大周。

神武三十年。

大周坐拥南北西东直径一万五千里疆域,治下人口四亿,并在各种利民的政令之下,以平均每年新增三千万人的速度在扩增。

随着人口的增加,领域也在不断加大,万朝来贺,奉为天下共主!

神武三十年五月,帝位禅让,武帝与国父带着督察部与一万特战队将士,进行天下巡查。

马车上。

程彧给萧九龄揉着随着上了年纪,已经硬实起来的腰椎,感叹一声:“早就说过,辰儿那小子虽然很松驰,但他是外松内紧,咱们早就该放手让他上位的,也免得落下这么多职业病。”

不光是九龄的腰椎突出。

程彧自己的腰间盘,早就突出好几年了。

也不是他们当父母的不放权,天下一统时,他就建议去南方山清水秀,不冷不热的地方住一段时间,休养身体,可惜总是各种事情走不脱。

好不容易熬到一双儿女全部成了婚,有了孩子,他又教养了十年的孙子,直到皇权后后断有人了,九龄这才觉得儿女真的长大了。

“职业病?”

萧九龄又一次从他嘴里听到一个新鲜词,赶紧坐起来,让程彧趴下,一边给他按摩,一边询问这词的由来。

“职业呢,就跟官位还有民间找活路是一样的,皇帝也是一种职业。”

程彧闭眼享受,简单地敷衍了一句。

腰间嫩肉猛地吃痛,他睁开眼,就见虽已年近五十,但风韵犹存的老婆,嗔了他一眼。

“那国父在你看来,也是一种职业吗?”

啊?!

程彧意识到她领会错了自己的意思,赶紧爬起来,把人抱在揽在怀里,认认真真地讲解起来。

车外年轻的侍卫,看着华发已生,但一直恩爱的帝王二人,露出了敬佩之色。

经历过波澜壮阔,守得住平淡生活,放得下手中权利,担得起天下百姓。

陛下与国父的故事,定会流传千古。

他们二人功成身退的全国巡游,也定会继续收获各地百姓的爱戴,让大周的凝聚力,更上一层楼!

————(本书完)————

PS:感恩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让我能坚持把原定的大纲内容写完,设想过增加其他剧情,随着程彧身份的变化和大周环境变化,一些计谋他只能当背后的人或者是套招用,感觉背离毒士主题,所以以他为主人翁视角的毒士的这个故事,就到此结束了。

书山路远,盼他日能与诸君再会。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