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6章 部署安排(1 / 2)独治大明,脚踹士大夫首页

辽东局势依旧紧张,锦州总兵祖大寿部在大凌河修城已有一段时日。

将近两万军民的齐心协力修城,大凌河旧城已经恢复了七成。

秦良玉将军的两万白杆军分两支,城外城内轮流换防,随时抵御后金鞑子的突袭。

好在皇太极此时正在老巢沈阳宫斗另外几个贝勒,无暇顾及明军在他们眼皮子底下筑城。

杨嗣昌向朝廷打报告,要把辽东巡抚衙门就设置在大凌河城内,奏报通过内阁转呈崇祯,崇祯当即就批准。

崇祯心想,杨嗣昌这么有种,城还没建好,就把巡抚衙门设置在大凌河城。

可见此人胸有成竹,对辽东非常有信心,已经做好与城共存亡的准备。

这样的大臣,当然要给予支持。

内阁的意见和崇祯一致,毕竟杨嗣昌是他们内阁举荐上来的,做的好他们脸上也有光。

他们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辽东局势复杂,大凌河城除了祖大寿的军队。

还有秦良玉的军队,两派军队没有一个主官,是不利于前线作战的。

杨嗣昌去,刚好可以解决这个矛盾。

文华殿内阁大堂。

中堂之上,崇祯端坐原本是首辅的座位之中,他的身姿略显僵硬,眉头微微皱着,眼睛里透着疲惫与忧虑。

尽管身着华丽的龙袍,却难掩他内心对国家大事的重重担忧。

身旁侍奉的大太监王承恩恭敬地低着头,身体微微前倾,时刻准备着听从皇帝的差遣。

内阁首辅成基命站在堂下,他面容消瘦,眼神中带着几分老臣的深沉与稳重。

他的目光中隐隐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双手交叠在身前,宽大的衣袖自然下垂。

阁臣毕自严站在一旁,身姿挺拔,表情严肃,他的目光坚定而专注。

范景文则站得笔直,他面容冷峻,不苟言笑。

崇祯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欣慰,又夹杂着些许感慨:

“杨嗣昌这个人确实不错,此次他主动请缨将巡抚衙门设在战事前沿大凌河城,确实让朕刮目相看。”

崇祯说这话时,眼睛微微眯起,仿佛在脑海中浮现出杨嗣昌那果敢的模样。

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了一点,这在他那充满忧虑的脸上显得有些难得。

范景文朝着皇上恭敬地拱手回应道:“陛下,杨嗣昌也算是为君分忧,急君所急。如今辽东局势动荡不安。

如同一团乱麻,他能有此等勇气和担当,着实是我大明之福啊。”

范景文说话时,眼神诚挚地看着崇祯,目光中充满了对杨嗣昌此举的认可。

崇祯微微点头,脸上的欣慰之色稍纵即逝,随即又被深深的忧虑所取代。

他再次轻轻叹了口气,缓缓说道:“国事艰难,难得啊。朕每日都为辽东之事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这杨嗣昌的举动,倒像是这黑暗中的一丝曙光,让朕看到了活力和朝气。”

崇祯的眼神有些迷离,像是陷入了对辽东战事的回忆与思索之中。

成基命清了清嗓子说道:“陛下圣明。辽东经过杨嗣昌的调配,现如今已经走入正轨。

他也不用再跟着战船来回跑,辽东和登莱由他经营,现在已经连成一片,对咱们大明可是好事啊。”

成基命说话时,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轻松,他的眼神里有了些许光彩,像是看到了辽东局势好转的希望。

他的双手随着说话的节奏轻轻摆动着,仿佛在描绘着辽东和登莱连接起来的景象。

毕自严听到成基命的话,他的表情变得更加严肃,目光中带着凝重说道:

“大军出征,最忌讳内讧谁都不服谁,祖大寿部和秦良玉部现在能和平相处,相安无事。

并不代表战时能一团和气。杨嗣昌确实有谋略,他这一去,在大凌河居中调和,很关键!”

毕自严皱着眉头,眼神中透着对军队内部关系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重重地砸在地上,让在场的人都能深刻感受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

成基命突然道:“孙承宗年事已高,不然孙承宗去前线镇守也是一样。”

成基命说这话时,眼神中闪过一丝犹豫,但很快又恢复了正常。

他的声音在大堂里响起,打破了之前和谐的讨论氛围,使得空气仿佛瞬间凝固了一般。

崇祯听到这话,脸上的表情瞬间变得有些僵硬,他微微瞪大了眼睛,似乎对成基命的话感到有些意外。

他的嘴唇微微张开,像是想要说些什么,却又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毕自严和范景文也都愣住了,他们的眼神中带着一丝惊讶,彼此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尴尬。

一时间,大堂里陷入了一片寂静,只有那尴尬的气氛在蔓延。

成基命说完这句话后,也意识到自己的话有些不妥,他的表情变得有些不自然,嘴唇微微抿着,眼神中带着一丝懊悔。

他低下头,不敢再看崇祯的眼睛,双手也不自觉地握紧了一下。

毕自严轻咳一声,率先打破尴尬的气氛,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谨慎,小心翼翼地说道:

“是啊,孙大人老臣谋国鞠躬尽瘁,现在把他放到战事前方确实不妥当,由他坐镇锦州即可。”

毕自严说话时,眼睛看着成基命,似乎在暗示他不要再说错话了。

他的声音尽量保持平稳,但还是能听出一丝紧张,他的表情也有些不自然,嘴角勉强挤出一丝笑容。

崇祯听后,紧绷的神情稍微放松了一些,他微微点了点头,赞同地说道:

“孙大人有能力不假,但是也不能一个人掰开两个人使,现在的部署不错。”

崇祯的眼神中带着一丝坚定,他的声音也恢复了之前的沉稳。

他坐直了身子,目光从大臣们身上扫过,像是在强调自己的决策不容置疑。

范景文立马接道:“陛下所言甚是,还是要多启用有能力的新人,来给朝廷注入新的气象。”

范景文说话时,眼神中透着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他的表情变得轻松了一些。

似乎想要尽快将话题从刚才的尴尬中转移出来,他的声音也变得更加洪亮,充满了对朝廷未来的期望。

成基命听到崇祯和范景文的话,抬起头来,脸上带着一丝愧疚,赶忙说道:

“陛下英明,臣也是一时想起孙大人的能力,没有考虑到当前局势的特殊性,还请陛下恕罪。”

成基命的眼神中带着诚恳的歉意,他深深地弯下腰,向崇祯行了一个大礼。

身体几乎要贴到地面上,以表示自己的愧疚之情。

崇祯看着成基命,眼神中没有责备,只是平静地说道:

“成阁老起来吧,朕知道你与孙大人共事多年,有此想法也是情理之中。

但如今辽东局势复杂,朕需要的是最有利于局势稳定的安排。”

崇祯的声音温和而又不失威严,他的表情也很平静,像是已经完全放下了刚才的小插曲。

成基命缓缓起身,感激地说道:“陛下圣恩浩荡,臣定当铭记于心,日后定更加谨慎地为陛下出谋划策。”

成基命的脸上恢复了正常的神色,只是眼神中还带着一丝谨慎,他站得更加笔直了,以显示自己的决心。

崇祯微微点头,然后将话题重新拉回到辽东局势上,他的眼神变得严肃起来,

说道:“朕希望杨嗣昌到了大凌河城之后,能够尽快稳定局势,加强城防,同时也要注意安抚百姓。

辽东的百姓已经饱受战乱之苦,朕不想看到他们再受到更多的伤害。”

崇祯的眼神中透着对辽东百姓的深切同情,他的目光中充满了担忧。

仿佛又看到了之前辽东百姓在战火中的凄惨景象。

毕自严回应道:“陛下,杨嗣昌为人细致,臣相信他到了大凌河城之后,定会重视百姓之事。

他可能会采取减免赋税、开仓放粮等措施来安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