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67:畅销杂志是很沉的(1 / 2)千禧年大文豪首页

“你好,是《收获》吗?我是武汉这边的代理,新刊我卖得不错,我这里还要八百本。”

“你好,我是王府井新华书店采购部的,《收获》三月刊还有吗?对,我们这儿要再进一批,二百册吧。四月刊要三百册。”

“你好,杭州新华书店的,《收获》新刊需要再加购一千册。什么?那加印需要多久?好吧……嗯,我这里开设了网上书店,是线上线下一起卖,需求量比较大,麻烦您快一些吧。”

“你好,先锋书店……”

“中国书店……”

“你好,我是当当网的……”

“老张,是我,刘万里,我这里要再进三百本啊,你们这期卖得不错啊,开窍啦?我就说嘛,你们选文章要选点好看的嘛。名头大,卖不出去有什么用嘛。”

“……”

四月中旬未到,《收获》杂志社的发行部就忙得团团转,来自各地的发行代理和书店都打电话过来要求加购,不仅当月期刊卖得好,甚至上个月的,也有要求加购的。

这种事情在《收获》杂志社,极难遇到。

《收获》作为国内一线文学期刊,但是销量方面却不尽如人意,很多时候连《故事会》的零头都不到。一般碰到需要加印的时候,都到月份下旬了,而且加印册数也需要非常保守和谨慎。

一旦印得多了,卖不出去,成为过刊,毫无价值,只能折价卖给旧书店,或者干脆烧掉。

而像现在这样,不仅当月刊早早地被各地书店和代理吵着要求加购,甚至还要买上个月的,这种情况极其少见。

虽然《收获》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他们不会把销量看得过重,要守住作为一线文学期刊的格调,文学性依然是他们最重视的审稿标准。

但谁又会和钱过不去呢?

曾经也高举文学大旗的《萌芽》,就是因为实在卖不出去,穷极思变,不才搞出了个什么新概念作文大赛了吗?

整个杂志社,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对于发行部和编辑部的同事来说,杂志销量也是和他们的奖金挂钩的。

所有人知道销量骤增的原因,都是因为那篇《长安的荔枝》。

稿子质量高,引人入胜是一部分原因。但也恰巧适逢其会,媒体接连地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让程野出了一把名,成了文化名人,最近名声很大。

当读者们听说程野的一部中长篇在《收获》上连载时,很多人都想看看这篇文章,导致杂志发行量暴涨。

如果是《故事会》、《知音》这一类月销几百万的杂志,某一个月忽然涨个十几万册,他们估计没什么感觉。

但《收获》的基础销量不算高,所以导致增幅吓人。印刷厂也赶紧开工,为他们加印。

社长李小林很高兴,还专门去了趟编辑部,夸赞了程永新,说他这篇小说选的好,文学性和通俗性兼顾,这才是《收获》该有的质量。

程永新听说才半个月,就加印了四万册,看样子后续还会加印,也有些咋舌,这个月估计总发行量能翻个三番吧……

到下个月,下下个月,可能更高……

毕竟《长安的荔枝》全文八万多字,篇幅较长,要连载个好几期。

而且程野这小子通过文章吊人胃口的本事很强,很能勾着人往下看,当初他几乎是熬夜看完全文的。他相信只要看过前两章,会被勾着买第三期杂志的读者会不再少数。

李小林道:“这个作者太出色了,年纪轻轻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天才。他最近还有创作什么其它的长篇作品吗?”

程永新道:“有,《人民文学》有一篇他的小说,不过是短篇。《故事会》上也有他的文章,不过那篇文章属于类型文学,过于通俗了,应该不适合本刊。”

李小林感慨道:“唉,《收获》这个国内殿堂级文学杂志的名头成就了我们,但不得不说也束缚了我们啊。算了,不打紧,文化产业不想寻常生意,不能时时刻刻地把收益放在第一位的。”

顿了顿,又道:“但是放在第二位还是可以的。你们编辑部要多留心,再碰到这样既有深度,又能打动读者的好稿子,千万不能放过,也尽量培养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人。”

“对了,听说这个程野是从新概念作文大赛走出来的?老赵他们搞得很好嘛,小瞧他们了,还真给他们挖到宝了。你让编辑们尝试着向其他小作者们约稿,说不定还能挖到什么好文章呢。”

“一个高中生,能写出这种作品,估计能羞煞不少文坛的前辈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