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爔慢吞吞吃着点心,等待老皇帝接下来的谈话。
也许关系重大,但是他毫无准备,这些天杂事太多,没办法静下心来思考,只能随机应变。
“平遥训导叶伯巨说咱分封太侈,爔儿,你怎么看?”老皇帝悠然开口。
一些关键的问题,他得亲自考核过,才能放心。
朱高爔缓缓开口回答:“天下初定,皇室根基不稳,必然要实行分封,否则,虚弱的皇室靠什么驾驭各路豪强?”
“汉高祖刘邦出身于平民,汉初,若是刘氏宗王势力孱弱,深知高祖底细的功臣勋将为何臣服于刘氏皇帝?”
“再者,北元残余势力盘桓于漠北,不得不防,必然得在北方长城沿线部署大量兵力。”
“京师地处江南,距离北征前线太远,指挥、调遣兵马,多有不便,需要派征善战的将领镇守边塞,授予便宜行事之权”。
“叶伯巨担心藩王数世之后,尾大不掉,藩王势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带兵,若无兵权,诸王不足为惧”。
“兵权不给藩王,只能给武将。”
“问题是,藩王不可信,难道武将就可信?”
“重兵在握,谁能保证不会出现第二个司马懿?”
“对边将的制衡之策,或许短期有效,时间一长,必将有统兵将领脱颖而出,势力膨胀,养虎为患,难以节制”。
“朝廷兵力布置虚内而实外,将领拥兵自重,身怀利刃,杀心自起,蠢蠢欲动,觊觎皇位,唐末安史之乱便是最好的例子”。
“而且,天高皇帝远,有的武将拼命压榨底层将士,捞取私利,吃空饷,把将士当农奴使唤,敌人来犯时,不顾一切地逃命”。
“外敌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卷土重来,皇权相对势弱,不能完全倚重武将,只得实行分封”。
“保证边境安全,同时避免出现司马懿那样的权臣,只能分封皇子,控扼边防,抵御外敌入侵,拱卫边陲”。
“没有一劳永逸的万全之策,只能动态地相机抉择”。
朱高爔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老皇帝听着频频点头,面露满意之色。
权力是大家给的,是藩王和和武将浴血奋战换来的,是日复一日休养生息、谨慎经营积攒的,大孙子能懂得制衡之道,着实难能可贵。
治大国如烹小鲜,哪怕只是微调,也得揣了十二分的小心,有足够的耐力和谨慎方可,稍有不慎,就糊在锅里了。
老皇帝满怀欣慰地浅啜了一口茶。
稍事休息后,老皇帝接着问了下一个问题:“太孙登基后厉行削藩,导致丢了皇位,他错在哪儿了?”
朱高爔开动脑筋,搜索前世记忆的历史知识,不疾不徐地回答:“太孙哥哥曾跟爷爷说,若是藩王犯上作乱,则‘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封地;再不可,则废置其人;仍不可,则举兵讨伐’。”
“但是,太孙哥哥闰五月登基,七月便派李景隆带兵捉拿五叔回。”
“所有的道理他都懂,却选择直接拔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