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在家里炖肉,其实是老赵的祖传手艺。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他的父亲就经常把买回来的生肉切片后炖煮,以备日后炒菜不时之需。
早年的工艺经验让他明白,其实在整个炖制的过程中,切片是最为费时费力的环节,一旦切完肉片,后续的上锅炖煮也就简单多了。虽说还需要小火慢炖,但起码可以歇歇脚,缓口气儿。
“你歇会吧,我这就做饭,吃完饭再干。”老赵爱人把择好的韭菜放到一个塑料大盆里并接满水泡上,就开始做午饭。
“做好饭了,你把餐桌上腾一下,我好往那儿端碗。”见老赵还在那儿切着肉片,老赵爱人说道。
“好嘞!”说完,老赵就把切肉的案板搬到外面茶几上,又收拾了一下餐桌。
“咦!活儿干得还不少啊。咋样?切肉片的滋味儿不好受吧?”
“还行。慢慢干呗!手累了就歇会儿。吃完饭,再干会儿就切完了。到时候光剩下炖,就轻巧多啦。”
老两口边吃饭边聊。
吃过午饭,碗筷一收拾,老两口又开始忙活起来。
老赵爱人把韭菜清洗两遍之后,就晾晒起来。老赵继续切起肉片来。
勤快之人眼里都是活儿。整个一下午,老两口都在不停地忙碌着。
“老伴儿,肉炖好了。晚上做啥饭?”
“行啦!那你就歇会儿吧,我来做。”
“你洗过的韭菜啥时候切?肉馅啥时候调?”
“这个要到明天再弄。咱们先做饭吃饭。”
“你不是说,今天包饺子吗?”
“一会儿,我柜里面的衣物整理一下,还得洗两个床单和被套,顾不上。明天上午再调馅包饺子。”
大年初一大早,历来就有吃饺子的风俗,也就是民间传言的“五更饺子”。但这顿饺子,一般都在头一天大年三十就开始准备了。所以,有些地方也有“大年三十吃饺子”的过年传统。
老赵家一直延续的传统是,腊月三十这天吃过早饭,男人们就开始着手张贴对联。先把往年的旧对联和年画统一揭下来,并把墙面清理干净,再把新买的喜帖和对联按照原来的位置一一一张贴上去。这个动作,其中就蕴含着“辞旧迎新”的寓意。
而家里的女人就开始切菜、剁肉、调肉馅。时间来得及的话,中午或者晚上还会煮上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尝尝味道。根据肉馅的咸淡程度,来进一步调制口感,使得大年初一的“五更饺子”味道更佳。
在老赵早年的记忆里,就有大年初一“起五更”的说法。小时候,每到大年初一,大人就早早地为孩子们准备好了新衣服、新鞋子。外面天还没有亮,街上就响起断断续续的鞭炮声,紧接着,胡同里就是一阵嘈杂的脚步和大人小孩的说话声。
穿上新衣新鞋走出家门,大街上已是人来人往。成群结队的成年男女走东家串西家,挨个儿给长辈人拜年庆贺。三五一伙儿的小孩子,则顺着各家的鞭炮声,到处捡拾燃放过后的彩色炮筒。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逐渐加大,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提高,肆意燃放鞭炮行为也得到有效制止。但大年初一起早拜年的传统一直延续着。
拜年之后吃饺子。吃过之后,要么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嗑着瓜子、嚼着糖块儿,观看着年三十晚上的“春节联欢晚会”;要么约上几个好友痛饮几杯,抑或打上几把扑克娱乐休闲。
总之,大年初一才是人们一年之中最为喜庆、心情也最为放松的一天。
初一过后是初二,这天就是人们走亲访友的开始。尤其是新过门的媳妇,乃结婚之后回娘家走亲戚的头一年,更加亲切。
“今年正月初二,咱们还能消停些。一来今天咱俩不用去俺娘家那边拜年;二来孩子还没结婚,也不用张罗他们走亲戚的事。可要是到明年的今天,咱们就得忙活了!”
“是啊!如果今年他俩结婚,明年的初二,咱们就要给他们提前筹备新媳妇回娘家的事啦。”吃过早饭,老两口一边看着电视,一边聊着。
老赵的记忆里,小时候的农村,春节的新鲜感从大年初一一直能延续到正月十五,甚至还有“不出正月都是年”的说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人们对这一说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责任,过节时长也在逐渐缩短。
在农村,只要一过正月初十,人们就开始准备外出打工。更有甚者,“初五”刚过,便四处张罗修房盖屋。
在城市,春节法定假期是七天。所以,多数单位自正月初七那天起,也就开始陆续上班。
老赵所在的单位也是一样,春节之后的上班时间正是初七。
有着多年出行经历的老赵,深知节假日乘坐火车往返的购票难度,所以,每逢客运高峰时,都会提前订好返程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