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皇上请您过去,在南书房。”
“知道了,本宫换件衣服就过去。”
胤礽想不出阿玛叫他过去有何事,先应了,就准备回去换衣服。
“大哥,保绶哥……二弟有事先回了。三弟、四弟,二哥回了。”
“恭送皇太子。”
胤礽回毓庆宫脱了行服,换好便服,直接去了南书房。
南书房在乾清门的西侧。
因为位置挨着敬事房的位置,在乾清宫西南角,所以叫南书房。
“书房”不是正式的机构。从太宗朝就有,字面上就是皇帝读书的所在。
但是,“书房”从建立起,就是皇帝用来打压议政王会议,和后来的内阁的工具。
很多大事的决策,都是从“书房”开始议定,然后才拿出来去议政王会议上,或者走通政司到内阁。
康熙也一样,很多大事都喜欢召集南书房大臣,先拿出来议一议。
胤礽到时,南书房除了康熙在,还有四位南书房大臣。
励杜讷、高士奇、戴梓和徐乾学。
励杜讷,议事时几乎每次都在。他现在身上的差事,主要是领衔修《世祖实录》,相对清闲。
他儒雅博学,行事稳重有章法,康熙也乐意听他的意见。
高士奇自不必说,每日伴君左右,几乎寸步不离。而且他博闻强记,性格诙谐风趣,在康熙近臣里面,他独占鳌头。
戴梓倒是个另类。
他跟高士奇虽为天子近臣,却无真实科举出身,实际应该算是通过“博学鸿儒科”入朝。
康熙十七年,为了拉拢汉人士族,对抗吴三桂的“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华夏之乾坤”,康熙设立了科举考试之外的“博学鸿儒科”。
“士为四民之首,欲取民心必先争取士心……“
“治天下之道,莫大于用人。“
“其汉人中,素有清操及才能堪任烦剧者,不拘资格,着……据实保举......以副朕广揽人才之意。”
……
康熙打算以和平的方式,通过招揽文化名人,再体制化,来促使他们对自身身份的心理转变,争取到他们对清朝正统的认可。
后来也颇有成效,比如叶方蔼、朱彝尊……等理学大儒都被推荐入朝。
戴梓就是凭着个人才能,被康亲王杰书保举入朝。
康熙初见戴梓,就觉得此人品学兼具,不光擅长诗词绘画,通音律,还懂兵事、火器,也善天文。
康熙甚为看重,立即授翰林院侍讲,招入南书房。
后来时间长了,就发现戴梓此人性格太过耿直,不懂得逢迎。
“性刚正,敢言人过。”
跟同时入职南书房的高士奇一比,就很不讨喜。
而且,戴梓与大多数汉族士人一样,极为讨厌鄙视西方传教士,只要提到西洋法,就各种“不服,不对,不听”。
多次在天文历法和铸造枪炮方面,跟南怀仁呛起来。
有时康熙说错了,也不知道退让,非得争个对错。
主打一个“理科男懂艺术,谁也挡不住。”
最后,康熙给他在内造办养心殿立了值房,委了个纂修《律吕正义》的差事。
平时南书房议事,能不传他就不传他,就怕一点说不到,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