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听康熙有条不紊的吩咐完,笑嘻嘻的问康熙:
“儿子这算是坐衙了?”
“呵呵,太子这里还早。平日里也不用着急过去理事,要分清轻重缓急,如有不解之事,可来寻朕。”
“儿子记下了。”
正事谈完了,康熙喝口茶后,慢悠悠的再问一句:
“太子的养虫之法,可开始写了?”
“回汗阿玛,儿子上午写了几页,还没写好,打算这几日再补充一些。”
“嗯,不用着急写,也不用写的过于详尽,后面总要摸索。”
“是,汗阿玛。其实,儿子上午写虫法时,又想起有种虫子,也可以试着养养看。”
“哦?说来听听。”
“就是蝗虫。”
康熙身体往后一仰,与四位大臣对视一下:
“蝗虫?……太子这是有了成算?”
上午的时候,康熙就传了专门负责御稻田的农官李英贵来问过,得知,蚜虫对水稻的危害也很大。
而稻青虫不光啃食茎叶,还直接啃食稻穗,同样可以造成水稻大量减产。
胤礽之前提的养瓢虫和养赤眼蜂之法,简单易行,成本也低,怎么看也能做成。
一旦成了,这民间的收成至少要涨一成,或者说,最多时,可以少损失一半的收成。
这个量放到全国,那就相当可观了。
这还只是用在“名不见经传”的蚜虫和稻青虫上。
太子居然又提到了蝗虫!
刚才,康熙与南书房四位大臣,谈及太子“养虫法”时,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但又不得不信——太简单了。
这种治虫之法,居然亘古未有。
众人脑海飘过的,依然是那句“就这么简单,我怎么没想到”。
听到太子提到“蝗虫”二字,不知怎得,众人脑海中又飘过一句话“太子提及的事,就没有不成的!”
蝗虫,这可是水旱蝗三大天灾之一,几千年来,从来没人轻松治理过。
“……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
“……蝗螟大起,被害者九十郡国……大蝗,被害者八十郡国……”
“东自海,西尽河陇,群飞蔽天,旬日不息……草木叶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
“蝗食禾苗殆尽,至食孩童……飞蝗蔽空……蝗起……饥民相食。”
“嘉靖十九年……食禾稼草木俱尽……饥民捕蝗以为食……又罄,则人相食。”
“崇祯十七年……飞蝗蔽日……人相食。”
史书中,与蝗虫联系最多的三个字,就是“民相食”。
后世的统计:
秦汉时,蝗灾将近9年发生一次;
宋代时,为3.5年一次;
元代时,1.6年一次;
明清两朝,平均2.8年一次。
这还是可以记入史册的,那种县级的“小”范围蝗灾,根本不记录。
朝中官员最不愿提及和见到的奏报之一,就是“蝗灾”。
难不成,今日,就要从这个十一岁的孩子口中,得知治理蝗虫的法子?
“儿子自然没有十成十的成算,不过是觉得可以试试……
这还是从傅御医那里听来的法子,就是种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