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周家。
刚喝了两杯茶,姚秀梅就把饭菜就做好了,周建给李卫东让了座,又拿来了碗筷摆上。
忙活完,他坐下便问:“三儿,插队这几年,学没学会喝酒啊?”
“能喝点,喝不多。”
“那行,陪我喝点。”
周建也是好酒之人,闻言眼前一亮,立马起开了茅台,给李卫东倒了一杯。
等倒完了酒,周建便笑道:“说起来我也工作了两年多了,这茅台还是第一次喝呢,今儿沾你的光,我也尝尝这酒到底怎么样。
来来来,甭客气,咱们喝酒吃菜。”
这年头想改善伙食太难了。
物价虽说不贵,关键是物资奇缺。
不论买什么都要票,有钱没票根本买不着东西。
而周建家本身条件不好,母子二人的工作又不甚体面,周建想要找对象,只能比别人付出更多。
所以为了给周建攒老婆本,周家母子过日子比较精细。
像每个月发的各种票据,除了买必须品,姚秀梅基本上都舍不得用,全都转手给邻居或同事了。
所以也就是今天李卫东来了,否则周家想改善伙食,只能等到过年过节。
越是穷,越是让得亲热,生怕招待不周,让人看了笑话。
正因为深知这一点,李卫东心里多少有感慨万千,偏偏他还只能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跟周家母子说说笑笑。
因为他知道,像周家母子这种人,心思都非常敏感,但凡有任何过激的举动,很容易引他们产生不好的解读。
几杯酒下肚,李卫东和周建渐渐有了谈兴,借着酒劲开始东拉西扯,聊过去,聊现在,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更多是对时代的控诉。
但是男人嘛,喝酒、吹牛就是生活的乐趣,聊着聊着,不知怎么就说到了周建现在的工作。
提起这个话题,周建满脸颓废,情绪也变得低落起来。
他叹道:“三儿,要不是实在没办法,我真特妈不想干了,你说说,我一个好好的大小伙子,见天走街串巷收破烂,这叫踏马什么事儿啊?”
“别这么说,有工作总比没工作好吧,你看看今年回来的知青,有几个算几个,找到工作的有几个?”李卫东劝道。
随着社会的变革,返城的知青、应届的初、高中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
光燕京一地就有待业青年40万人,平均每2.7户就有1人待业。以这个数字再推及延展到全国,那待业人员就更加多了。
注意,这里不包括农民,因为农民从来都不在统计范围之内。
而且知青之所以要回城,就是因为农民也挺不住了。
所以才回让大量知青又涌回城市。这里不做赘述,有兴趣可以看看温教授讲述三农方面的视频。
“就是就是!”
姚秀梅深以为然的点点头:“现如今工作这么难找,你小子还不知足,你信不信?
你今天辞职不干,明天就有上百号人抢着干。”
“其实这工作也挺好的,只是你没发现里面的窍门罢了。”李卫东突然甩出一句。
这话一出,周家母子一脸错愕,要不是关系在这摆着,他们还以为李卫东在拿他们娘俩开涮呢。
“大头,我来问你,现在跟十几年相比,你觉得有什么变化吗?”李卫东略带深意的考校了一句。
“没多大区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