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众人纷纷应下,当即开始下去准备,每个人都斗志昂扬,如今,他们要正式开始对外扩张了。
待其余人下去后,陈理看向张文平。
“文平,除了刚才说的事,你下去后挑选一些识字,懂一些经义的人出来,再搭建学院,开始教导孩子们念书识字。
一所学院恐怕不够,记得多搭建几所,书籍这些都印刷出来分下去,先这样实行起来。
我们这里缺少人才,这个你也知道,但从外面找,很难,所以我们要自己培养,培养出来后,通过科举来选拔人才入仕。
这事你要上心,尽快去做,尽量让那些孩子都能够进入学院,所有费用,在发展没有稳定前,由我们来承担,待发展稳定后,入学孩童家中承担一半即可。”
如今他既然要开始扩军动武,治下的民心,他必须要提升起来,这个学院,就是他的法子。
带来的这些百姓中,其实识经义的人不少,老师不用担心不足,或许这些人没有什么大才,但教书足够了,更多的看学生自己的悟性了。
百姓见到自己的孩子可以进入学院,费用还是由他来承担,所有人都只会更加拼命,入军的人也会悍不畏死,他将他们的后顾之忧,都解决了。
哪怕是在和平时期,百姓之子能够读得上学堂的,都极少,这里指的是真正的百姓。
因为念书也是需要钱的,这个钱,哪怕是和平时期,都不好挣,而且苛捐杂税同样不少,这些并不是乱世才有的。
就哪怕是大明,因为税收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都是全靠征收天赋,而征收田赋,可不仅仅只是那么点赋和税,还有损耗是需要额外收取的。
火耗是从大明万历年间开始实行,但在这之前,还有鼠耗、虫耗这些造成粮食运输损耗的,统统耗损,都是需要提前从百姓那里收取的。
而在地方官吏实际实行的过程之中,必然还会加入其他税收,因为地方官吏总要贪一点进入自己的腰包的,你一点,我一点,全部是百姓出,而且其他名头的税收也会有,因为有一个名叫赋的东西存在。
就这还没有算徭役这些存在,这也是导致一旦土地被兼并,百姓更难生存的原因。
尤其是明朝还限制了户籍与人的流动,使得明朝初期开始,一直到后期,民间的起义可是就没有断过,朝朝都有发生。
所以哪怕在和平时期,收成好的时候只能说不被饿死,糊口都难,收成但凡不好,一样得啃树皮啃草,甚至还有饿死的。
百姓的赋税重,是因为明朝对商税收得极低,可以说明朝就没有明确详细的商税法,这个就是因为朱元璋而起的。
哪怕是隆庆年间实行开海,商人、官吏、大臣赚得盆满钵满,朝廷却是得不到几个银子,因为商税法就没有,怎么收税?
一旦要收,就是要变法,君不见张居正变法,到最后都没有能够变回来吗?
这玩意就是一开始就要定下的,后期利益链一旦形成,后世君主再想变法,极难成功,轻则动摇社稷,重则江山危急。
并不是每个君主都有那个能力掌控一切的,也并不是每个君主都有那样的旷世能臣。
君与臣,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
而大明的许多问题,正是因为从朱元璋这里定下,后代君主想要改变,都非常难,也导致明明朱元璋确实是真的为了百姓,但明朝的百姓,却是过得最苦、最难的。
这听起来很矛盾,明明朱元璋是为了百姓好啊,他也确实在那样做啊,但事实就是这样。
即便是他陈理,他也会收取田赋,作为农业大国,这是无法避免的,但他绝不会将赋税的来源全部压在百姓身上。
陈理非常清楚,商税,才是大头,尤其是如今他有新的高产粮食,以后会更多,商税才是重中之重,哪怕如今他这里还没有形成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