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匠们本来只事打铁,至于铸造一事,却是并不甚精通。虽然见过铸铁匠人以陶土为模,泥沙为范,铸造铁器,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是极不熟练。所制的铁钱甚为粗糙,效率也是极低。好在这交易大堂开门第一日,朱允炆预计也不会就有很多百姓愿意把白银兑换成制钱。因此制钱需求前期也不甚大。
这铁钱既然与大明、高丽、倭国的铜钱都有明显不同,朱允炆也就懒得在上面书写年号,以示区别。何况一则自己书写洪武、建文、永乐都不合适,二则以目前铁匠的粗糙技术,这年号恐怕也难以辨别。只是在铁钱上写了笔画甚少的“一文”二字。
至于这交易大堂的大掌柜,朱允炆倒是早有想法,那便是保安队中的雷彦。
朱允炆在对百姓演讲之时,便安排雷彦旁听。对于朱允炆所讲的这诸般政策,雷彦当然都牢牢记在心里。朱允炆向他询问了几个基本问题,譬如银两和的制钱的兑换比例等,雷彦都对答如流。
“很好。那么咱们开始高级问题。”朱允炆笑道:“如果来人的银两成色不足,却要兑换制钱,你该如何?”
“这……”雷彦思衬一会,答道:“成色不足,也毕竟是白银。只不过一两杂银,换不到一千文制钱,而是要依其纯度,兑换制钱。”
“道理当然如此。”朱允炆点点头,又问:“但交易大堂中,又无银匠,如何测定杂银纯度?”
雷彦一时语塞。朱允炆道:“咱们定个标准。举凡杂银,含银也没有低于七成的,那么咱们对成色不佳的杂银,一律按照一两七百文兑换。”
“可是……若是八九成银的杂银,却如何是好。”
朱允炆笑道:“咱们只兑纯银和七成的杂银,那些八九成的杂银,难道不会自行找银匠熔成纯银么?”
“是,是,东家说得是。”雷彦点头。
朱允炆见兑银的问题解决了,又问道:“那么粮票上,须得写甚么?”
雷彦答道:“这粮票……依小的之见,只怕需要一个统一编号,交易大堂中也得留底。来人若持粮票来兑粮,咱们只需要在底簿中查明,确有这么一笔存粮,便兑给他。若是查不到,或是查明这笔存粮已经被兑走,那便是伪造粮票了。”
顿了一顿,雷彦又道:“粮票上还要写明开出粮票的日期,便于计算兑粮时需要多少保管费。”
朱允炆点头道:“不错,有这编号底簿和日期,已经足够了。”
顿了一顿,朱允炆又提出了那个最为关键的问题:
“这粮价,该如何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