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家听听这一段文字,先不管意思懂不懂,单凭其语气、结构和逻辑是不是就已经美翻了。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气呵成。
我建议大家先连读三遍。
大家刚要开始读,徐校长接过话筒:“我是《大学的受益者,这些年来我把这本书放在床头,已经翻烂了不止一本,对这一段我给大家背一背吧。”徐校长声情并茂地背了起来。背完了,徐校长接着讲:
这里所讲的,实际上概括了儒学三纲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些年来,我就是把这句话作为我人生的座右铭。我出生在偏僻小山村,家境很是贫穷。但是我人穷志不短,心怀自己的梦想,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近些年来,也有了一些小成就,今天还是一所大学的校长,当然了这还算不上什么“达”,但是我还是时刻提醒自己,要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对得起你生命当中你遇见的所有人。宁叫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
之所以跟大家分享这些,就是想告诉大家,是儒家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我。它在我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我的思想,左右着我的行动,我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
其实不仅是我,事实上,作为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实际上就是儒家文化铸造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常言道十人九儒,这话一点也不假。
说了这么多,背也背了,不再耽误大家的时间。还是有请颜康教授接着讲吧。
颜康教授接过话筒:今天我们先把《大学白话译文和大家通一通。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