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是最平常的乡下人,原始的想法是能平平安安生活,不求每天能吃肉,还能维持以前的生活水平就行,一个月能吃两三回的肉,也就足够了。
他们的认知里,跟着瑾娘绝对有肉吃,这话绝对不会有错。
这两年,他们村子的日子过的就比别家要好,不管是粮食种植,还是养殖的发展,都挺好的,只要是家人肯好好干活的,日子都过的好,隔七八日时间,美美的吃一顿肉,还是不成问题的。
然而,这样的好日子忽然就结束了,他们村子接二连三的开始出事,如果最初还会觉得这是巧合的话,那么到了后面,便只能猜测这是人为。
但作为最底层的人,他们不知道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就算想了许多办法,也没有探得一点消息。
直到后来见了李大田才知道,原来是宁王和朝廷闹翻了,他们这个村子,乃至于整个河州,或许都被贴了宁王府的标签,地方官员为了表示自己与宁王府没有瓜葛,所以采取了打压他们村子这样的做法表现给面的人看。
想来,他们被打压就是这个原因了。
也就是因为被打压的太厉害了,村子里有几个人被抓到大牢里之后,身体被严重损伤,后半辈子能不能站起来都不知道。
他们怕了,商量过后,愿意跟着李大田搬家到兴城来,除了避难之外,主要还是为了投奔王妃。
而孙家湾来的人是因为日子过的不好,看到李大田衣着光鲜,又知道李大田是在王妃身边做事的,这才想着投奔。
但孙家湾的人对王妃没有那样的信任,投奔的人就不是那么全了,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家没有来。
这么多人到来,来的还都是熟识的人,瑾娘也不能不管,但现在她手底下有许多得用的人了,她将安顿这些人住的事情都交给了朱玉书去处理。
朱玉书内里外里是一把好手,整个城市的管理都交给朱玉书,瑾娘也是放心的。
除了安顿住的地方,瑾娘还给各个工坊安排,将青壮年劳动力都分别安顿下来,给一份稳定的工作才行。
来兴城的人都是要自食其力的,这一点,就算是放马滩的人也不会特殊。
且这些人投奔自己来了,也没有土地了,总要找个吃饭的路,至于未来能成长成什么样,那就要看他们自己的了。
现在兴城最不缺的就是就业机会,放马滩的人她都是了解的,并不是不能吃苦的,只要给就业机会,好好过日子并不难。
还有小孩子,也要送到学堂里去读书才行,不管是男娃还是女娃,只有读书了,将来才能有前程。
放马滩那边的人可没有这样的意识,也不知道能不能说得通,男娃学倒是不难,他们还指着男娃们去读书将来光宗耀祖呢,但是女娃去学,估计就有些困难了。
这样的事只能慢慢来了,总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就是兴城本地的娃娃,现在男娃基本能学了,但女娃学的人数不足一半。
瑾娘的这些安排,村子里的人很惊讶,他们以为,瑾娘会将他们安顿在附近的村子里,给点儿土地。
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城市里讨生活,总觉得不自在。
而且王妃在安排工作的时候,竟然给女人也安排了,还要让女娃娃去学?
他们自古可没有这样的规矩,女人就是在家里忙,女娃娃也是从小跟着娘和奶在灶台忙。
王妃这到底啥意思?
好在村子里的人都是信任瑾娘的,并没有因此生气,而是先出门去了解了解。
而他们在城里走了一圈之后才知道,原来,兴城的女人大部分都做工,少部分是因为家里实在出不来,或者条件好的人家女人才会在家里相夫教子,一般人家的女人都是要到外做工的。
而且,兴城的女人做工工钱不低,差不多与男人相当了,一天能有十几文钱,听说,还有一天能赚到二十文钱的女人,这样的数目,放在以前都不敢想。
听说,兴城有两个大工坊里做工的都是女人,就连管事的都是女人,一个便是李大田媳妇丽娘管着的服装加工工坊,现在有几十间房屋,七八百人工。
听说里头有专门负责纺线的,也有专门负责织布的,还有更多的人是专门负责做衣服的,听说,宁王府的军队穿的就是工坊里加工出来的衣裳。
还有一个是专门加工压缩饼干和方便面的,方便面和压缩饼干是什么,这些人不知道,也从来没听说过,但是他们打听到了,是王妃捣鼓出来,专门用来给前线的将士们提供口粮的。
据说到了明年,王妃还要在兴城开设新的加工坊,到时候还有女人能做的工。
而女娃娃读书,也是王妃和郡主一起倡导的,王妃可是女书院的院长呢,就凭着这个让娃娃去学,也体面的很,以后都能说是王妃的学生。
村子里的人可能见识少一点,但并不傻,要不然也不可能当初就跟着瑾娘干。
他们并不知道,因为他们这些陌生的面孔忽然出现在街头打听这些事,已经被人盯,甚至都去官府举报过了,如果不是官府调查他们是王妃熟悉的人,甚至连住房都是王府的人安排的,他们早就该被抓起来了。
兴城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兴城现在最怕什么?当然是最怕有人来捣乱了,就算是收留的流民,也实际都是经过了调查的,对于那种孤身一人出现的,坚决不会收留,就算是收留了,也会丢到深山里去开垦。
相对于放马滩的人,孙家湾那边的人问题就多一些,主要是两边人来的目的不一样,放马滩的人是为了能躲过那些打压,继续跟着瑾娘干,从而过好日子,而孙家湾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是纯粹冲着过好日子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