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古老的部落时代,整个部落里的成年男性都是战士,责无旁贷。
这非常好理解,甚至直到20世纪,两个邻村为了抢水打架,还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呢!
正所谓:太阳底下并无新事。
或者说,人类的故事,翻来倒去就那么几章。
与所谓文明时代的战争性质不同,野蛮的部落时代只要打胜了,就可以把战俘变成奴隶,而且天经地义,非但不受道德谴责,还是一项正常的经济活动,最强的猎人会被视为部落的英雄。
人类打猎套马不是很日常的生产活动吗?
那为什么打草谷就不是了呢?
当一个纯血的氏族部落,蜕变成一个族人和奴隶共同组成的集体,阶级国家就出现了。
比如周代就分“国人”和“野人”,国人可以当兵,野人只配当社畜。
而由于古时生产力落后,不允许很多人脱产当兵,所以那时候偶见的少数常备军,都是本身就脱产的贵族子弟,规模也不过是个国王卫队罢了。
春秋时代常爱吹什么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以有许多许多的战车为荣。
打仗的时候,受过专业训练的贵族兵架着战车纵横无敌,临时征召的农民兵则跟着跑步吃灰。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战争景象。
颇为类似西方的骑士时代,只有贵族重骑兵才是战场主力,余下的农民兵不管几千几万,都是临时拉来凑数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奴隶制国家,奴隶是不能当兵的,否则就是商纣王的下场。
奴隶属于主人,但武装起来的奴隶就不一定了。
好在那时刚从部落时代蜕变不久,平民与国家休戚与共,是真正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烈的归属感提供了顽强的战争意志,所以战力还算可观。
后来井田制崩坏,奴隶和平民都变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部落式的全民兵制就变成了封建式的全民皆兵制。
其实思路没有变过,只是对“民”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
全民皆兵确实成本极低,也有利于培养民族的血性,但这种战法的问题也很多。
首先是临时征召的农民兵,训练不足,士气也成谜,很容易一冲就乱,一乱就溃,好几万人兵败如山。
由于兵源问题,打仗的征召动员非常耗时,将军们也做不到如臂指使,甚至民兵的装备和粮食都是自备的,赔命又赔钱,这种情况下战争的烈度要是能强就有鬼了!
所以那个时候的战争,就是各国秋收后拉出来约一架,搞得跟冬季运动会似的。
因为拆分作战会乱成一锅粥,所以常常是双方事先约好时间地点,进行一场大规模的会(比)战(赛)!
甚至还有半渡不击、二毛不擒、不鼓不成列、五十步不追等等幼稚的军事美德!
到了战国时代,生产力飙升,各国都有了更多富余的粮食。
于是全民兵制的性价比,就不如挑选一部分强壮的百姓,由国家出钱出粮,武装成职业军人,这就是全民征兵制大环境下的精锐募兵制。
比如战国初期著名的魏武卒,就是职业军人,跟随战神吴起大战诸侯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