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三章 人情有变 青史不改(1 / 2)南宋挽歌首页

夏贵的投降,让赵昰痛心、难过。

为国征战六十余年的老将,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投降。

叛徒、汉奸、卖国贼,什么样的词汇仍在他身上,都不过分。

但,之前的六十年呢?

六十年戎马,不知身上伤口几许;六十年戎马,不知家人忧心几许;六十年戎马,生死离别间,又有几许?

赵昰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没有生在皇家高贵而又神圣的自觉。

前世的他,四个字足以形容:升斗小民。

忧国忧民轮不到他,为四化做贡献又早已因为金钱迷失了双眼而不得见。

在他这样的小人物看来,夏贵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是奉献的,是为国为民的,纵然最后这一脚走错了,他也是敬重的、佩服的。

“太史公做【史记】,尚且能把项羽列在本纪之中,开‘不以成败论英雄’之先河,今天,夏贵降了,叛徒、汉奸、卖国贼,你们大可写文章咒骂之。

然而,我要说,夏贵没降,夏贵只是死了,那个为国征战六十余年,敢于与蒙元野地浪战的老将军,永远活在我心中。

我随还不是皇上,却要让我的子孙后代记住,有一位老将军叫夏贵,他为国征战,生死兄弟、儿女亲人皆有战死沙场者,晚年降敌,殊荣可去,史册不该。

着令国史院,照实记录其一生功过,不可因晚年降敌而于早年记录有所更改。

自我以后,修史机构,并起居院、日历所、实录院、国史院但有记录,不可更改。

自今日起,无人可在史册上添一笔,无人可在史册上去一字。

人情有变,青史不改。”

赵昰的话,铿锵有力。

青史成书,留给后人的,是经验,是教训,改来改去,历史成迷不说,于后世亦很难学到前人经验。

“王爷,不可啊。”陈宜中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之前,他还沉迷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句话之中,而后,听到“人情有变、青史不改”八个字,惊讶的差点蹦起来。

自秦始皇一统天下,焚书、坑术士开始,史家经历一次大波折,从那之后,史家的脊梁骨,已经不如春秋战国时期那般坚挺。

后有太史公修纂【史记】,因为青史成真而身手宫刑,从那之后,历史开始认人装扮。

时至唐朝,更是发展至巅峰,唐太宗因弑兄困父,不得不对青史多有指点变动,为后人做了一个不好的榜样。

时至今日,历史已经任由权贵打扮,丞相对青史,是有权利指手画脚的,这让他们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可以不顾及脸面,最多,费些笔墨而已。

然而,今日赵昰却要让青史成真,要让夏贵这种叛徒青史留名,于公于私,一朝丞相,他都不会答应。

“还望王爷三思。”紧跟着开口的,是老将军江万载。

此时,他的内心最是复杂,要说跟夏贵的关系,他是在场众人中最好的。

两人北伐时,曾一起领兵,又都是宿将,惺惺相惜。

如今夏贵走了错路,他恨不得鞭打其身,唾骂其面,然而,他是将军,他理解夏贵。

打不过、打不赢,蒙元军势太盛,这是汉家武将的悲哀,是整个时代武将的悲哀。

投降,是放弃抵抗,是最彻底的认输。

老将军凭着一股忠义之气,支撑着自己奋斗,但他能理解,自己这些老战友的难处。

但是,可以理解、同情,却不支持、认可。

“请王爷三思。”

群臣反对,罕见的统一战线。

压力,扑面而来,赵昰脸颊微不可察的抽动了一下。

在这一刻,他其实并不知道对错,历史上,没什么人愿意为汉奸正名,而且,汉奸是不可能正名的。

他想做的,只是具是记录下历史,留下他们的故事,不因他们最后的选择而在历史中丢掉他们的一生。

要知道,宋朝最后是失败的,除了一些英勇赴死如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还有一些逃离海外如陈宜中等人,皆降。

难道这些投降的人,就真的不值得记录么?

国家在伟大,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构成的,他们生过、活过、存在过。

剥去一切殊荣,包括经历,包括文字、思想,还有他们为国流过的鲜血。

只以一个平头老百姓的视角看,赵昰觉得,这是残忍的,这是不人道的。

他狠狠的握紧拳头,望着下面跪倒一片的朝臣,无奈之感油然而生。

身后有人扯动他的衣服,直到撤了三五下,他才反应过来,回过头,见到杨淑妃紧张的站在他身旁,轻轻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