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7章 8.大筏(1 / 2)出东吴记首页

“这里水流湍急,不如就在此处。”

史当杵定木槊,身上那领簇新的刷成黑色的纸甲颇为醒目。他原本已穿了一件棉袄,现在又穿了一领纸甲,如此厚实的札甲片,自是将他那原本就已颇为伉健的身材凸显得更为壮硕。他将挂在腰间的环刀望后一撩,挥了挥手,对还在后边的赵廉等人指了指身后的山涧,大声喊道:“我先将大网橫置在这里,午后晚些时候,我们再兜回来这里看看渔获。”

赵廉与另外三名木槊队武卒皆未着纸甲,而仍然穿着双层竹甲,听到史当爽朗的声音,都齐齐应了声诺。

看到史当将一张圆形的内置小网的渔网用竹竿横插在溪涧两侧的石缝中卡紧,又擐甲服刀、轻松自如地上下来去,赵廉等人都满是羡慕的目光。

“我们上竹筏去吧。”史当说道,“不好离王公的大筏太远。”

大约十五天前,东硖里竹器工场的妇女们又被重新发动起来,在老范、沈梦熊与刘高的指导下,大部主力编扎鱼笼,少部分人则编扎黄鳝笼与虾蟹笼。

开始这项工作仅三日,细心编扎完毕的各色竹笼便在竹器工场的堆场内摞起了一人多高。又过了七日的捕鱼,东硖里在渔获上获得大丰收,除了得了大量的鲫鱼、草鱼、鲢鱼、鲂鱼与鲈鱼等淡水鱼之外,又得黄鳝、蟹、鳖、虾、青蛙甚至水蛇十余笼。

东硖里的里民们看到满笼满笼的水产,都震惊不已。尤其是当中那些编织地笼的妇女们,起初在范公、沈公和刘匠师的苛刻要求下,她们中的许多人在心中也难免暗暗嘀咕,不知编个如此古怪的竹器究竟有何用场,等到亲眼目的看到它的真实效能,皆又瞠目结舌,面面相觑,然后围在那些鱼笼附近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

虽说江东“鱼利”甚多,鱼价颇贱,从王道潜等人在由拳县市上所见来看,一枚鲤鱼仅值八钱,有些小杂鱼甚至一枚仅值一二钱。然而这短短数日捕得数十计的水产,其总数必定是惊人的。更重要的是王道潜等人还捕得了一些鳖即使在江东,这种水产也属于价值较高的财货,一枚值三百余钱,可抵得上小半头羊。

冯范与冯典这两位前县吏因为“能会计”,特被王道潜等人选来清点水产。得知光是用新制的这些鱼笼就得渔获近九千斤汉斤、总共可值五六万钱之后,兄弟俩的神情就变了。

他们盯着手中那一叠用库存鱼胶粘合好的册子,上面书写的一些“数目字”那是王公新授与他们的真是让人心神恍惚旋踵再看满面笑靥的王公等人时,便如视神明一般,竟有种难以言喻的感觉。

要知道,头一日便捕得大鱼近一百五十尾,而最近几日,随着制成、投放的鱼笼越来越多,越来越频,加之捕鱼队也日益深入到附近那些水泽极为丰沛的地域,近来一日便可得近三百尾了。

当然目前捕鱼的规模并没有很大,每日所捕之鱼,泰半都可由东硖里自行消费掉。只是在最近几日,渔获逐渐出现了库存,而东硖里的陶缸与木桶的数目又有限,在可预见了未来数日,承载力可能就要见顶了。

于是在老范未雨绸缪的提议下,东硖里的许多半日闲散在家的里民也都发动起来,在靠近东硖里西南那片围田较集中的区域附近,又挖掘了许多次第串连的鱼塘出来。

鱼塘挖通后,穿越者们就将目前养在圈中的白鹭野凫都放在鱼塘散养,然后在鱼塘外拉起竹篱笆。养在鱼塘的鸭子会将粪便直接排入鱼塘,塘泥得以滋润,明年开春种桑时,塘泥就是一种极好的肥料这也算是一种循环农业。

另外一件未雨绸缪的事情,便是出来找盐。考虑到东硖里的渔获每日都在以可见的份量急速增长,除了挖鱼塘之外,有些鱼也可以直接腌制起来。

木槊队的武卒们在被分派到了找盐的新活计的同时,捕鱼的活计当然也没理由停下。在老范的指导下,捕鱼队专门为武卒们将里民旧有的一些网罾改成了有倒须的地笼,这种圆形的地笼上端与一根竹竿扎紧,只须放在水流通畅湍急的山涧中,不一日便可得鱼数尾甚至十数尾。

有了渔获,得了鱼鳔,鱼胶也就被不断地熬煮出来。部分暂时用不完的鱼胶,凝固后切块备用,再需用时,用温水泡发重新熬煮即可。

在刘高的协助下,造纸工场的工人们开始集力制作纸甲,三日即得八领。其中六领被六位穿越者收走了,而另外两领则留给了木槊队的队正史当与队副邹虎。

此外,穿越者们在初次下东山探入贼穴时意外得到四柄环首刀,又从近来意外闯入长山河支流的两只竹筏上捡到两柄。其中,初次所得的“五十湅”环刀,在经过冯氏兄弟的检验后,被确证为“具兵”,也就是制式兵器。这种身长一米不到的环刀颇为锋利。其中两柄作为恩赏,赐给了忠心耿耿的史当与邹虎。

距这山涧一百多步远,王道潜正站在一条木筏尾处,手持“抓鱼神器”一种弹弓,注视着河道边的水草下方。据说在水草下经常有鱼潜伏。他此时确已发现一条细鳞肥鱼安静地藏匿在水草的碎影中,似乎还不知道危险的临近。

木筏随河流徐徐漂动,冷冽的冬风却好似总是从两岸的苇草边缘掠过,甚至不曾在他的耳畔有过呼呼的吹响声。这是一种仿若藏匿在水网之中的静谧。王道潜似乎沉浸在这种空旷而又极富生机的自然中,他全神贯注的瞄准姿态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