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9章 10.逸民(一)(1 / 2)出东吴记首页

“这不是麟。”王道潜淡淡地说道:“这是犀。”

宋信不称呼犀牛为“犀”,而是称呼一种传说中的动物名字即“麟”,再结合他的反应,可以推断:他是未曾见过犀牛的。

然而冯范与冯典是有些见识的。冯范好奇地盯着那犀牛道:“以前曾听我的吏师说起操吴戈,被犀甲的说法,大约吴地的甲胄,曾经是用这粗糙的麟甲做的。”

冯典附和道:“可是今日已极罕见了。便是数年前由拳县做的那些甲胄,多是用牛皮鞣制的……”

听着冯氏兄弟的谈论,又望着邹虎等人蹑手蹑脚轻轻接近那对犀牛,不敢惊动它们,王道潜又看了看赵姜,只见这位原先并没什么见识的农家女,此时显得颇为兴奋,像是看到了什么珍奇异兽一般。

王道潜微微一哂:“阿姜,你从未曾见过这犀牛么?”

王道潜说出“犀牛”二字,冯范、冯典兄弟与宋信都惊疑地看了看他们的主公。冯范呢喃道:“尹师曾说起这犀驹形、牛角……嗯……说是犀牛,倒也确实不错……”

赵姜双颊红扑扑地,高兴地道:“妾从未见过这犀牛便是宋君说起的大麟,也未曾听过。想不到竟比马还大……”

王道潜环臂轻轻将赵姜揽近一些,叹息道:“想当年吴王夫差手下有一支精锐强悍的军队,依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穿着用这种犀牛的皮制成的甲胄的军卒就有十万三千人。可见犀牛当时在东吴还是较为常见的但也可见其时有多少这样的瑞兽死于人手,所以到了今日,便连你这个吴人也不识它了。”

冯氏兄弟与宋信先是微微一赧,随即也都听出王道潜似是话中有话。他们安静地望着邹虎那一行四人逡巡在外,显然并不打算以小搏大,又等待着王道潜继续说些什么。

王道潜曾经在游历魔都科技馆时,看到过一个关于沪上地区已经灭绝的动物的展览,其中有不少形态优美的野生动物,犀牛亦是其中之一。他后来回家后,也看过一些资料,对犀牛在中国的过早灭绝印象深刻。

犀牛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得到了人们的注意。然此后直至汉代,因对犀牛的过度捕杀,这种动物在当时的中原就已近乎绝迹,甚至在长江中下游都比较罕见。这使得时人发现犀牛这件事本身竟成了“祥瑞”也就成了所谓的“凤毛麟角”。如史载孙吴赤乌元年公元238年“武昌言麒麟见”同年八月又有“白麟见建业”这都是江东地区将发现犀牛作为稀奇事的记载。犀牛就像大象一样,在中国有一个“退却”的过程。也就是说,它的种群分布区域的“上界”在不断南迁,直至最后彻底退出中国。

母犀牛每三至四年才能生出一只小犀牛,孕期长达一年半。一旦它的种群因捕杀而急遽减少,一旦其栖息地因人为侵入而不断缩小,那么要回复到原来的种群水平,就会极为困难。

王道潜对动物学没有什么了解。他不能准确地说出眼前所见的这一对灰黑色的犀牛是印度犀,是三种中国犀牛中体型最大的那一种。印度犀栖息于河、湖、沼泽等岸边和水草丛生的湿地,以水草为食。眼下在这极荒僻的湿地遇到这种犀牛,其实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王道潜刚才在说起夫差那支十万人俱穿犀甲的军队时,口吻有些沉重。他语气这样突然转变,反使气氛肃穆起来。冯氏兄弟与宋信朦朦胧胧意识到,此时王道潜有一种深刻思虑,但他们智虑穷竭也不能用概念将之表述出来,眉宇间不免显得困惑乃至困恼。而赵姜则只是纯粹地感受到,她的这位有时过于“即兴所致”的主君,似乎也很有一些深沉的悲悯情绪……

王道潜微笑着缓解气氛:“犀牛既是瑞兽,又是仁兽。它仁而爱人,性情比较温顺。这样的生灵,今日还是放过吧。我们赶过去,让邹虎等人不要杀死这两只犀牛。”

“诺。”冯氏兄弟与宋信各回大筏艏艉,调整漂向,加快速度。

就在邹虎等人也看到王道潜所在的大筏,并高兴地大声呼叫起来的时候,那一大一小两只犀牛突然像是受惊了似地从往浅滩中冲去,很快消失在了草野之中。

邹虎等人也像是听到了什么,惊疑地四下张望。他们很快就镇定下来。四名武卒迅疾地转过身来,四支长槊倾刺向前,在河滩边的草地上形成一个锥形队伍,其中着黑色纸甲的邹虎挺身在前,警觉地盯住噪声突然传来的方向。

绿墙一般的水草之后,似有数只小舸正在追赶过来。而且好像是因为猎物逃走的缘故,小船上不时有叱骂声传来。

“有贼。”冯典叫道,“男女间杂。恐有十数人之多。”

王道潜立即揽着赵姜入屋,为她穿上放在舱室里的那唯一一领纸甲,自己则穿上防刺服。他握紧“抓鱼神器”那个能发射螺旋三倒刺飞镖的美制弹弓快步走到大筏艏前,紧张地盯着前方水草之后。

或许是因水草遮蔽的缘故,来人刚才固然也听到了木槊队与大筏上的叫喊声,却并不知这声音就是从附近传出来的。很快便有五个身材矮小、衣衫褴褛的汉子从水草后窜到了河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