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8章 9.大麟(1 / 2)出东吴记首页

冯范与冯典站在大筏的艉部,两人均手持长桨,不时与立在艏部的宋信遥向呼应,左右划动,将漂流速度缓慢的大筏维持在河道中央。

这几日他们将在东硖里的东面找盐、捕鱼以及巡弋,返程后,他们将在东硖里领取新制的纸甲,然后去东硖里的西面地域巡查。兄弟二人在大筏较为平稳的时候,还会在桑皮纸上绘制此次行经的水道。

这时大筏漂流平稳,冯范与冯典都坐了下来,冯典正用一支铅笔绘图,冯范则不时在旁对照沈梦熊给予的图样示例,然后举起手中绵软的面包来纠正冯典的错误。

冯典手中的这支铅笔是东硖里鱼胶熬煮成功后的新制品,面包则是为了擦掉铅笔的字迹而在数日前于东硖里临时烘制的。

铅笔的制作当时其实是费了一些力气的。沈梦熊虽然还仍在琢磨雕版印刷的事,但在此之前,他又希望能为东硖里的里民们准备好一种便于携带、书写简便的书写工具出来这原本也关乎他的科教文卫事业,因为如果不能读写记录,纯粹口头的说教效率实在太低,至于“训练”便更是无从谈起。至于笔墨砚台虽然是现成的,却并不完全符合他的要求。

前几日沈梦熊与冯范兄弟随意聊天时,得知这兄弟俩当时从县邑逃亡出来,除了一些律文和尹长年传授给他们的杜学释义之外,就只带了些平时办理公务时所用的铅条,这便灵机一动,将他们用的铅条讨过来,想做一些铅笔出来。

然而要想制造铅笔并不容易。而且沈梦熊这文科生一开始就根本没想到车床这种加工机械,对规模制造、标准生产没有什么概念,而是硬桥硬马,直接自己开始手工制作。

制作思路很简单,就是制作两个对称的木制中空板片,将板片烘干后,将打磨好的细铅条嵌在一枚板片上,然后在该板片边缘涂上鱼胶,最后再将另一枚板片覆盖上去,粘合、压紧即可。

他最后制作出来的五支铅笔大小不一,而且笔柱非如后世那般是正六边形柱体,而是笨拙的矩形柱。

在王道潜率领大小木筏开始在东硖里周边水域巡弋之后,他也很慷慨地将这些铅笔都送给了王道潜。他为此事倾注精力极多,眼中时有晕眩之感,因而看到冯范与冯典时,本是想刨根问底,搞清楚是否确如他以前在互联网上所看到的那样,现在世上原本就已经存在铅笔了。但当时看到冯氏兄弟俩接过铅笔后那啧啧吃惊称赞的神情,他也就作罢了。

回到大圆砦后,沈梦熊自行检索了数据库。原来传为唐人所编的古文苑卷七录有蔡邕的笔赋,其解题云:“古者简牍画以铅椠,至秦蒙恬始制笔。”后世有一些人似乎是出于望文生义的原因,据此而直接将“铅笔”的发明权套在蒙恬的头上。

然而沈梦熊仔细阅读了一些学者的观点,倾向于认为这种论断过于草率。而且他又认为,文献上既然没有直接证据,而后世出土铅物甚多,却从未见有铅笔遗世,那就不应该认为在蒙恬的时候铅笔就被发明出来了。而冯氏兄弟当时受领铅笔的反映,也多少确证了他的推测。

“东硖里周遭竟是如此水草丰盛。即使是在这寒冬,也丝毫看不出衰败的迹象。”

冯范瞥了一眼专心致志的冯典,看着前方两岸的水草,满生感慨。

“东硖里物阜民安,与父母大人长久隐居此处,倒也是不错。”冯典停下手中的铅笔,也向前方的水泽望去。

此时想起往事,冯典已不再像初至东硖里时那样经常深沉地长叹了,反而显得极为恬淡自得,眉宇间也见不到以前为吏时那种到处奔走的疲惫与烦躁。

只是这时忽然想起旧友,他脸上也旋即显出一种忧虑的神情:“阿宁当时为了我们冒了那样大的险,也不知他现在怎么样了。尹师……也不知他现在如何了……”

听到冯典说起韩宁与尹师,冯范轻叹了口气:“东硖里免去了三年的田税。我们要见到阿宁,恐怕要到明年夏季的时候了。明年他来时,我们托他带一些财货回去赠与尹师罢。”

冯典深吸一口气:“真不知明年夏季时,东硖里会是一副怎样的景象……”

冯范思虑交错,显得略有踌躇。他转身瞥了一眼宋信,见他仍在兀自读书时,放下心来。

他的眼神停在手中的面包上,随即又移向冯典手中的铅笔,低声问道:“阿典,你觉得主公与东硖里其他五公的志趣到底是什么?”

冯典眉头一跳,嗫嗫却不答话。忽然像是想通了什么,他只是说:“主公于我们一家都有保全性命的恩德。他们志趣如何,我却也管不了那么多……不过,主公和其他几位都是有仁德,有识见的人。他们虽然名字古怪了些……但里中不都说了么?他们祖上乃是由拳本地的豪族大家,家资钜亿……”

冯范点点头,轻声道:“诸公的身世……那都是数十百年前的事了,没什么好计较的。我只关心这东硖里的将来。主公的思虑超乎寻常人,而他的兄弟们也多有创设、制作,单是随便挑拣出那些匠意巧思中的一个,便已然可以富右称甲一方了。可主公却又经常让我们教他汉律、文史、书法等事,还让我们跟随木槊队日夜操训,还要跟随沈公学习绘图之术。”

他指了指冯典手中的桑皮纸,“沈公所授之术,整个由拳县也只有寥寥数人有所闻之,其中又以尹师为右。然而坦率地说,沈公之能,那是断非尹师所能比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