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医谈 三国魏晋医生和医书(1 / 2)千年笔谈首页

关键人物:张仲景王叔和陶弘景

著作:《伤寒杂病论》《脉经》《肘后备急方》

一,张仲景

张仲景(约150-219),名机,字仲时,曾被当时社会授予他孝敬父母、尊敬师景,与神医华佗大约同时代。

但后代医生大多用“长沙“作为张仲景的代称。张仲景跟随同乡张伯祖学医,其医术却“胜于蓝“。

封建社会,巫术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势骗取钱财。不少贫苦人家因请巫婆和妖道降妖捉怪,用符水治病,结果落得人财两空。张仲景对此非常痛恨。有一次,他遇见一个妇女,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总是疑神疑鬼。病人家属要请巫婆为她“驱邪“。张仲景观察病人的气色、病态,询问了有关情况后,对病人家属说:“她根本不是什么鬼怪缠身,而是'热血入室',受了较大刺激造成的。“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后,他为病人扎了几针。几天后,那妇女的病慢慢好起来,疑鬼疑神的症状也消失了。从此,一些穷人生病后,便不再找巫医,而去找张仲景了。

传说张仲景第一次见到“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时,王粲还是个20多岁的青年,他对王粲说:“你已经患病了,应及早治疗。否则到40岁,眉毛就会脱落,再过半年就会死去。如果现在服五石汤,还可挽救。“王粲听了很不高兴,自认文雅、高贵,身体又没什么不舒服,便不听他的话,更不吃药。过了几天,张仲景又见到王粲,就问他:“吃药没有?“王粲骗他说:“已经吃了。“张仲景认真观察他的神色,摇摇头,严肃地对王粲说:“你并没有吃药,你的神色跟往时一般。你为什么讳疾忌医,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这样轻呢?“王粲始终不信张仲景的话,到40岁那年眉毛果然慢慢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他就死了。

如果现在服五石汤,还可挽救。“王粲听了很不高兴,自认文雅、高贵,身体又没什么不舒服,便不听他的话,更不吃药。过了几天,张仲景又见到王粲,就问他:“吃药没有?“王粲骗他说:“已经吃了。“张仲景认真观察他的神色,摇摇头,严肃地对王粲说:“你并没有吃药,你的神色跟往时一般。你为什么讳疾忌医,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这样轻呢?“王粲始终不信张仲景的话,到40岁那年眉毛果然慢慢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他就死了。

张仲景对中国医学的贡献之一,就是创造了个体化治疗方法,也就是现在医学界所说的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运用各种诊断方法,辨别各种不同的症候,对病人的生理特点以及时令节气、地区环境、生活习俗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其致病的原因,然后再确定恰当的治疗方法。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张仲景博采多种良方,录在《伤寒杂病论》及《金匮玉函要略》之中。当时既无纸张的普遍流行,也无造纸术的发明,所以,这些药方都写于竹简之上。

《伤寒杂病论》的三个世界第一:

(1)人工呼吸。《金匮要略杂疗方》一节里,记载了人工呼吸急救法的应用,这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人工呼吸法。

(2)药物灌肠。《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张仲景曾为一个因高热而严重便秘的病人用蜂蜜做成的“药锭“通便的事例,这是医学史上最早使用的肛门栓剂通便法,即药物灌肠。

(3)胆道蛔虫治疗。《伤寒杂病论》

中描述了胆道蛔虫病的症状及其治疗方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胆道蛔虫病的文献。其中的治疗方药乌梅丸,迄今仍是一种有效的方剂。

二,王叔和

王叔和,具体生卒年不详,是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他出生在山东一个封建贵族家庭里。他从小就勤奋好学,立志献身于医学事业。后来,他跟随族人从洛阳迁往荆州。当时,张仲景,正家居荆州所属的南阳。王叔和非常倾慕张仲景的高超医术,一到荆州,便到南阳拜师求学。在张仲景的教诲下,王叔和刻苦钻研各种医学知识,四处行医治病,认真摸索实践,很快便以“学识渊博,洞识修养之道“著称,成为当时的名医。

王叔和整理编纂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精心撰写了伟大的脉学专著《脉经》,在整理中医古文献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在王叔和32岁那年,他凭借其高超的医术,当上了晋武帝的“太医令“。当时他一面防病治病,一面利用太医令这个优越的政治条件,在江南、淮北等地搜求古典医著和张仲景、华佗等人的遗作,为后来著书立说做了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