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宪见高翰文跪下,语气郑重,心里对鸟粪石多出几分相信。
伸手虚拖,示意高翰文起来,待高翰文重新坐下后,方才开口道:
“若这鸟粪石真有你说的这等肥力,胡某就是拼了性命,也要让大明朝用上这等神物。”
“不过现在倭寇横行,能去海上取鸟粪石的,好像也就胡某这带兵之人可行。”
说到这,胡宗宪露出了笑意:
“高府台,今日原本是胡某在这等你,但是就算今日我不找你,你也会来找胡某吧。”
“正是如此,就算部堂不找属下,属下也会去找部堂,鸟粪石一事,兹事体大,只有部堂能够驾驭。”
“属下认为,自古贫富之间,阶级的矛盾,调和的本质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是缩小贫富差距,但除了改朝换代,贫富差距没有缩小的方法。”
“所以,在贫富差距难以直接缩小的前提下,增加社会的总财富是唯一的调和阶级矛盾之法,而如当下大明朝这样的农业社会,要增加社会总财富就是要增加粮食产出,在耕地面积无法增加的前提下,使用鸟粪石这样的肥料就是必选的破局之法!”
胡宗宪神情从刚刚的笑意转为严肃,眼中精光闪烁,《阶级矛盾》《贫富差距》这几个词,让胡宗宪感觉到高翰文所说,已经涉及道统所在。
所谓道统,往圣绝学之核心也。
自古道统分上中下三层。
上层《天道》,是对世界宇宙的认识。
中层《治道》,是一国兴衰的秘密。
下层《人道》,是个人的修身。
诸子百家之后,站在学问之巅的朱熹,王阳明等人,研究的都是修身的《人道》,而关于《天道》与《治道》,后世学子能接力者甚少。
胡宗宪本身也是当世大儒,从高翰文的话语中,胡宗宪敏锐的感觉到,高翰文所讲的,正是现在少有人研究的《治道》。
“高府台,关于<阶级矛盾>,请再说的详细些。”
“是,部堂,属下慢慢道来。“
“属下认为,华夏历史经历过几个阶段。”
“分别是原始时期,奴隶时期,封建时期,以及郡县时期”
“每个时期的阶级矛盾都不同,相互参照之下,有一定规律。”
“传统的理解是部落有粮食剩余就养奴隶,而后生产力进步了,需要技能与责任心了,就给奴隶一定的自由,这自由越给越多,奴隶就升级为最起码不能随意杀害的佃农了。”
胡宗宪眼睛一眯,原来从奴隶到佃农是因为生产力的进步吗,这种说法让人不自觉的认同,但说是传统的理解,说明这种说法应该广为人知才是,自己为何从来没有听说过?
胡宗宪不知道的是,高瀚文所说的传统理解,是后世的看法,高瀚文在讲述时习惯为之,并没有考虑到当下的学界是何看法。
因为不懂,所以胡宗宪更加集中注意力,目光炯炯,仔细的听高瀚文继续诉说。
“属下并不完全认同这种传统上的理解,这种理解把社会的进步的动力全归于奴隶主了。”
“奴隶仿佛总是在接受恩赐,被动的接受恩赐,而后才升级为佃农。”
“这不符合正常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