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有新人》团队赛,第二轮最后一场,美食主题下的选手pk,第二位出场的高媛媛队--路明!”
掌声从四周再次响起,绚烂的灯光流转之间,最后随着路明的脚步直到舞台中心。
“来了来了!”
“重头戏终于来了!”
“可惜比分真的差太多了啊,感觉路明上场太晚了,还不如早一点上呢…………”
观众席中,不少粉丝的声音中带着期待,但这里边同样也有着不小的遗憾。
如果用理智的目光来看,此时的路明翻盘的希望,可以说有,但几乎约等于没有…………
舞台中心,灯光的聚焦慢慢发散,最后变成了温暖的柔光,目光远眺,路明能够看到来自四周的目光注视。
那是一种被重视,被尊重,被期待的感觉,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
老实讲,以前的路明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明星赚了那么多钱还是不满足,三线要到二线,二线要到一线,一线要到超一线,节食、束身、整容、炒作、潜规则,只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
然而此时的路明,却隐约也抓住了那一丝让人迷恋的感觉,被所有人所推崇和期待的注视,这本身就是十分让人上瘾呢的。
放下手中的稿子,清了清嗓子,路明低声开始了自己第二期的作品展示。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从节日开始写吗?”蓝骁龙略显惊讶道。
听着路明作品的开头,评委几人微微点头道。
“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个有些质朴,但又很巧妙的一个切入角度。”
麦家低声道:“而且说到了家乡,应该还有童年怀旧的东西,看着是有些老套的切入,但这真是有巧思的。”
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单是看一个开头可能就是介绍家乡的端午和习俗,但作为行内人,尤其是评委。
分析和点评本身就是他们的工作之一,更何况作为文字工作者,对于文字脉络以及铺垫等技巧的感应,本身就是最敏感的。
然而在路明的作品之中,作者所追寻的技巧,文风这东西,反而是最边缘的东西的。
还是那句话,真情实感!这东西才是作为文字工作者最大的倚仗和技巧。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节日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记忆。
而爱吃的华夏人,在节日中品尝过的美味,会在潜意识里与欢乐、团聚等积极的情感联系在一起,使得人们在想起节日时,首先联想到的就是那些令人难忘的美食。
也就是说一提到端午、春节这种大的节日,不需要多说什么,每个人脑海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回忆起美好的记忆以及地域性的美食。
这是因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每个节日都形成了与之相关的特色美食,这些美食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而通过对特定食物的记忆,又能够让读者对直观的感受到传统的延续和传承。
所以路明开头基本没有讲美食,但他的铺垫已经完全到位,而至于剩下的就是要怎么去展开了。
路明:“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道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
“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从节日的习俗再转变向美食,这种过渡的方式,比第一位类似孤独美食家一样,前期寻觅美食的目标就要好让大家接受的多。”麦家看着评委们继续点评道。
一旁的张国力享受的点点头,而此时的蓝骁龙,神情却是变得有了一些紧张。
他感觉这节奏稍微有点不对了,又或者说路明实在是太精了。
吃美食这东西,有人爱在外边吃,甚至旅行去外地吃,但有人就爱在家吃,家常小菜就是比鱼翅海参香,甚至有的人本身就吃就是不怎么在意的。
所以为什么说美食这个题材冷门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受众会偏小,但还是那句话,节日中的聚餐,这是全国人都不会get不到的。
这就是把一个有些小众的题材大众化了,引申向了更多元的内容,而要知道,这东西越大众,大家接受的程度越高,那么结果自然就是越多的人喜欢并且投票。
别看评委们脑子里边分析、解析的多么复杂,多么高深。
但其实对于观众来说,路明不过是刚开始讲而已,端午节,一些小小的习俗,还有十二红?
诶这十二红有点意思啊?这红色的菜真的能凑出来十二道吗?
大家心里边顺着路明的视角,不由自主的就对这个“十二红”产生了好奇心。
殊不知在这个时候,大家自己都没察觉到的时候,其实自己已经成功的代入到故事里,跟着路明的节奏走了。
路明灵敏的能够感觉到,观众的微妙变化,而语气也随之微微放缓,从开始的流畅介绍,变成了一点一滴的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