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六章 孤城扬州(2 / 2)南宋挽歌首页

“元帅,逆贼不听诏书。”奉旨使说道。

阿术怒不可揭,恨不得一枪杀了奉旨使,强行压下心中怒火。

“李庭芝,你们太皇太后、瀛国公都投降了,你还要顽抗道什么时候?难道要看着满城人易子而食么?”阿术怒吼。

李庭芝懒得回话,或者说没有力气回话,再次挥动衣袖。

他瘦弱的身躯穿在宽大的衣袍中,仿佛竹竿支撑着衣服,活像春天田野中的稻草人。

军士们都一脸崇拜的望着他,这是扬州城的军心所在,亦是扬州城的民心所在。

“知州,有益王书信。”不远处许文德跑上城墙说道。

李庭芝接过书信,就在城头看起来。

书信很长,文字絮絮叨叨,即有关心,也有对军国大事的咨询,最后是对他们南行近况的一些描述。

在最结尾处,才出现赵昰自己的一些想法。

想法是关于淮东去留问题,信中假设淮西投降,则淮东一地将与现有朝廷隔离,因蒙元有刘整组建的水军,因此水路不能通畅,如此扬州将成为孤地。

赵昰建议,在夏贵没有投降前,李庭芝带着有限的生力军南撤,左丞相的位置赵昰虚席以待。

若李庭芝不想南撤,赵昰会尽量运送物资给扬州,只不过水路不通畅,怕产生资敌效果,因此即便运送也不会多。

赵昰再三劝说李庭芝南撤,并带上家人,因为短时间内,赵昰的目标是在南方站住阵脚,北攻的时间,会在很久以后。

在最后,赵昰又千叮万嘱,若撤退,一定要徐徐图之,防止最后时刻有人投敌,为南撤生力军带来不可估量的打击。

信的末尾,附着一行字:存地是人,人地皆是;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李庭芝自从得知朝廷投降,二王出逃后便对赵昰越发信任,可看到这封信依然不能让他决定放弃扬州。

直至最后这句话出现眼前,给他一种豁然开朗之感,只觉得字字精辟,确实比自己这般死守更有价值和意义。

“阿术,早晚取你项上人头。”李庭芝吼了一声,仿佛又花光了所有力气,对着姜才摆摆手,示意他跟自己来。

两人来到城楼中,李庭芝挥手让其他人退出去,只留下姜才,便把信件交给姜才。

姜才细细品读,越看眼睛越亮,最后兴奋道:“天佑大宋,益王九岁便有如此能力、见识,实乃圣明无双,复国有望。”

李庭芝点点头,他又何尝没有这样的感慨,之前只觉得一死以谢天下便足以,如今,思想有些转变了。

“知州的意思,是南下?”姜才跟随李庭芝日久,倒是能揣摩李庭芝的心思。

这其中,最后那句话也确实打动了他。

他是宿将,跟蒙元野地浪战斗不怕,如今却被困在扬州,眼看要活活饿死,如此不如存人失地。

“看夏贵,夏贵如果不投,我们死守,夏贵如果投降,立刻撤退。”李庭芝说着,叹息一声,道:“如果夏贵投降,是我误国啊。”

夏贵是他推荐出任淮西制置使,如果夏贵投敌,确实难辞其咎。

“知州不必如此,先不说夏贵老将军尚未投敌,便是投递,又有谁猜得到?只能说大宋国诈确实让人看不到希望了。”

姜才说完,又看了一眼手中的信件,神色好了一些。

“可能益王也去信给夏贵老将军,到时候,即便他本想投敌,也不投敌了呢。”

李庭芝洒然一笑,道:“你是将才,政治你不懂,凡是能在朝堂上呼风唤雨的,其他不说,意志坚定是其必不可少的素质,夏贵若不想投敌也就算了,若他有了念想,必然坚定不移,非益王可左右。”

投降和死守之间的区别远远大于李庭芝的死守和撤退,前者是在忠诚和叛徒之间的选择,后者只是战略战术上的调整,不可类比。

“你先准备一下吧,若真撤退,总不能让益王预判的事情发生。”李庭芝道。

益王预判事情都很准,这一次他预判如果撤退,很可能有人投降,因此需要注意。

“末将愿代守扬州城,知州撤退便是,我这里绝无纰漏。”姜才道。

李庭芝立刻摇头,道:“你有野地浪战之能,守城吃亏了,还是让许文德来吧。”

许文德、苗再成是他军中左膀右臂,只可惜去年苗再成与文天祥一起守真州时英勇就义,如今右臂已断,只剩左膀。

“好的,只是不知如何安排,才能让他们安全。”姜才担心的说道。

李庭芝一笑,道:“此事简单,从今日起,让他和一部分人跟百姓吃食一样,月余便骨瘦如柴,等我们撤退,他们守一波,然后他们躲在百姓之中便好。”

姜才双眼一亮,佩服的拱手领命,下去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