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1章 2.造纸(2 / 2)出东吴记首页

“确实了不起啊。”王道潜感叹道,“写字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了。”

“书写上当然是比之前方便多了。”沈梦熊笑道,“不过你知道这种皮纸,尤其是藤皮纸,它的最大好处是什么么?”

“是什么?”王道潜一时脑筋转不过弯来。

“可以做纸伞,做风筝呀!”沈梦熊顺手从肥大的袴袋里抄出一册笔记本,念起了他的记录。

王道潜听完,真是双目一亮,大概也想不到这皮纸竟能改变日常生活至斯。

唐人杜佑曾言,“按晋代诸臣皆乘车有盖,无伞。”明人陈元龙则在他的格致镜原中说道:“前代士夫皆乘车人而有盖,至元魏之时,魏人以竹碎分,并以油纸造成伞,便于步行、骑马,伞自此始。”可见后来生活中习见的雨伞,至晋代都还没有,却是要到了北魏之时,时人方仿照车盖的模样制成了它的。当时人制作纸伞用的就是皮纸。皮纸表面涂上桐油,就成了油纸伞。而更早之前,人们都是用丝绢制成的“繖sn”来作为遮风避雨的物什,但丝绢事实上并不能真正防雨。

此外,像后来习见的风筝、纸花、剪纸等,也都是要到南北朝时方见于文献记载的。而按时人的说法,这种油纸伞还特别适于行军中携带,于军队战力之保障亦是与有功焉。这都是因为纸张材料改进的缘故。所以相互对比可以发现,汉代的纸其实还处于较为原始的水平。

“现在这纸一面粗糙,一面光滑,这是因为用这种晒纸墙的缘故,”沈梦熊指了指外头两列排开的土坯,“虽说现在这种墙也是风雨无阻,可全天候晒纸,生产力比汉人拿着湿漉漉的抄纸器直接去晒要强得多,但在我个人看来,还是不够满意。我打算尝试看看,能不能把晒纸墙改成一个有夹层的烘干室,用燃柴进行人工干燥,这样既可大大提供功效,也可在室内操作。”

“好主意啊。”王道潜赞叹道,“确实应该这么改进。这个工序原本就为了使纸脱水,人工方式肯定比天然晾晒效率上要高得多。”

沈梦熊又说:“我另外还打算再试用细滑石对纸进行砑光。据说西汉时就有人尝试这么做了。不过我打算再翻翻书,看看能不能找到更有效率的方法吧。”

王道潜笑道:“其实现在的纸真的已经不错了。我觉得你可以留点时间想想,怎么把这个印刷的工艺也跟上。”

在历史上,雕版印刷业与造纸业相伴随,其中,书籍形制也从卷轴制向册叶制逐渐发生了所谓“积叶成册”的变化。如今既然都已经产出了至后世明清时期亦被用来制作书页的桑皮纸,确实可以想想该如何印刷与造册的问题了。

“好吧……”沈梦熊爽快地答应,“不过你也别太急,我一文科生,还是得慢条斯理先琢磨透了再做……”

“没事,你慢慢来吧。”王道潜笑嘻嘻地道,“有了眼下这些纸,我倒可让赵姜学写字了。最近入了冬,大多数人只干半天活,她平时里也是无所事事……”

“你还教你那美娇娘练字?你当时装腔作势了三五天,这才把人收了房,当时我就感觉你这趣味还真跟大伙不一样。像我就……”沈梦熊大笑,“好吧好吧,别那么看我。确实得练字,得有文化。咱们以后家大业大,这跟随在身边的,总也不能都是白丁吧?不过说起这练字,你怎么教她呀?”

“拿一本字帖,随便教教吧。”王道潜努努嘴,“我四岁就学书法,也练了十来年。”

“就不让冯范、冯典教教?”沈梦熊指了指站在稍远处不明就里、一脸惶恐的冯氏兄弟俩。

“好歹也是我屋中人。”王道潜将嬉皮笑脸的沈梦熊推开,压低声音道,“再说了,后汉似乎是书法艺术刚刚萌芽的时期。之前你给我的那些擦屁股用的草纸,我曾挑拣了一些还耐用的让他们写一些格式文书给我看,他俩字体稀松平常,并不怎么样。虽说他们都很擅长写文书中的那种悬针或波磔,但这也不是纯粹的书法。不过我倒是让他们教宋信了。”

“主公……主公!”

王、沈二人正岔开话题闲谈间,造纸工场外竟凑巧响起了宋信的声音。他穿着一件染黑的竹甲,一跑起来,竹甲晃荡刮擦发出清脆的声响。

宋信大概是刚去了大圆砦找了王道潜,从赵姜那里得知主公人在造纸工场后,便急匆匆折转了过来,此时上气不接下气:“长山河那边……长山河那边……采石场……出……出事了……”

“采石场出事了?什么情况,慢些说!”王道潜皱着眉头,心中却是咯噔一下,“难道是周季那厮?人都锁了三个月了,采石场的人,难道连这样一个人都看不住么?”

“不是的主公,不……不是周季。”宋信终于稳住了气,“长山河那里,上游有三四只竹筏漂下来,上面都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