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家”,自老陈离去后,虽不能说死气沉沉,但绝对是冷清了不少。
老普惜言如金,一天蹦不出几句话,闲暇时除了坐着发呆便是倒头就睡。
曾小明则总是盘膝坐于床头,埋首于厚厚的古书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关中平偶尔嚎上一嗓子也是无人回应。
而自从普凡这个小不点加入这个家庭之后,他的活力感染到了每一个人,可说令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欢乐与朝气。
每天晚上,曾小明与关中平都会给普凡讲睡前故事。
这对三人来说,都是乐事一桩。
曾小明擅长神话与历史,故事清单囊括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孔子周游列国、孟母三迁等典故,每件事都可以说上三天三夜。
而关中平的拿手好戏就是声情并茂的描述历朝历代武艺高强的侠客们如何铲恶扬善、快意恩仇。
曾小明的故事使普凡增长知识的同时还陶冶了情操,令他对先贤的高风亮节仰慕不已。
而听关中平的,普凡常常血脉偾张、激动难抑,对“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侠客更是意往神驰。
而最后的环节,普凡一定会依偎在老普怀中,听着他所吟唱的催眠曲进入梦乡。
老普的歌喉如何可想而知,况且也只会哼哼“二只老虎跑得快”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有限的几首童谣。
几首曲子交替,无限循环。
但普凡就是喜欢听,永远不会腻。
自宣布要当普凡老师起,曾小明每次翻垃圾桶的时候,瞧见残破的书籍以及空白的练习册都会当宝贝似的捡回来,还有事没事就到附近学校的垃圾桶收集铅笔头。
而这些东东此后在普凡学习时都派上了用场。
自普凡三岁伊始,曾小明和关中平便迫不及待的开始实施他们的“育苗”大计。
曾小明认为所谓“教书育人”,得教书更得育人,因此另辟蹊径,施行古法教学。让普凡自“人之初,性本善”学起,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兼让他懂得何为“仁义礼智信”以及“温良恭俭让”。
而关中平亦同步开始教授普凡蹲马步、踢腿等武术基本功。
二位老师分工明确:普凡上午习文,下午学武。
按拟定好的协议,普凡每天上午学习三小时左右,但事实是他经常得三个半到四小时才能下课。
因为拖堂是曾小明的常规操作。
关中平的授课时间是每天二小时,下午三点开课,五点准时结束。
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老师孜孜不倦,学生认真勤勉。
画风看起来挺美好。
对这位聪明乖巧的唯一的学生,二位老师可谓喜爱有加、满意之至。
大家都说曾小明为人随和,不过作为老师,他一点也不随和。
而普凡对曾小明老师也更多的是敬畏。
授课之时,曾小明手里随时攥着一截树枝,当着戒尺。
普凡若是稍有调皮懈怠,就得被打手掌心。而且他打起来可不是象征性的,绝对是下得去狠手的那种。
普凡若是犯了稍为大点的错误,手掌便非肿起来不可。
相对来说,关中平和普凡的师徒关系更融洽。
虽然普凡懈怠偷懒之际,关中平必正言叱之,但他从不拖堂、而且也从不体罚。
所以每堂武术课普凡都更主动配合,都是打拳打到小脸涨红、蹲马步蹲到腿抽筋,大汗淋漓、筋疲力尽。
而长大之后的普凡之所以能够拥有异乎常人的强健体魄,完全是拜其所赐。
作为百分百的直男,关中平为人不可谓不刚硬,但在活泼天真的普凡面前,他也会时时展现出自己幽默诙谐的一面,常常逗到孩子开怀大笑。
寓教于乐,事半功倍。
他教授什么,普凡总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得既快又好。
令关中平连竖大拇指,笑得嘴都合之不拢。
朝阳桥下可说是个微型社会,三教九流汇聚于此。
这些人是真正的无产阶级,部分是朴质无华的农民,但也不乏昔日的社会精英,比如炒股被套而破产的前富翁、落魄的诗人以及从未发表过作品的作家……称作“卧虎藏龙”也不为过。不仅是曾小明与关中平,像这么活泼可爱聪颖又听话的孩儿,大家都很乐意做他的老师。
普凡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幼儿园,但所学所知却一点不比同龄人少。
聪明乖巧的普凡只要瞧见爷爷换上仅有的一套虽补丁挨补丁但勉强可称之为整齐的服装,并拿毛巾仔细拭去脸上的污垢、如此认真的修饰自己时,就知道爷爷要出去行乞了。
普凡便会拉着老普衣角不放,坚持要跟去。
老普拙于言辞,以前乞讨的时候就是在地上放个瓷碗,随后便低头坐于一旁,沉默不语。你不给,他绝不开口乞求施舍。
作为乞丐,他维护着自己仅有的尊严。
有时整整大半天瓷碗还是空的。
偶尔,有人觉得他可怜,丢个一块二块,他就开心莫名了。
——不过,现下有普凡这个小精灵鬼,情形可就大大不同了。
普凡嘴巴可甜了,看到大婶就叫“美女婶婶”,看到女孩就叫“美女姐姐”,看到大叔是“帅哥叔叔”,看到男孩是“帅哥哥哥”——跑过去,高举瓷碗,扑闪着大眼睛,稚声稚气地央求:“请您发发善心,可怜可怜我和爷爷吧!”
这么乖巧可爱的孩儿,谁能狠下心来拒绝呢?用不了多久,普凡手中托着的瓷碗就被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填满了。
因为普凡的原因,老普的经济状况大为改观。生活虽然仍窘困不堪,但爷孙俩偶尔还是可以换上干净衣服下馆子打下牙祭了。
朝阳桥不仅是流浪者的乐园,亦是附近小区居民的休闲娱乐佳所。